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丹雘 dān wò
(1).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 孔颖达 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记恭请圣语》:“﹝上﹞从至 翠寒堂 ,栋宇显敞,不加丹雘。”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古谓之芝泥;今之锦砂,古谓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祠宇﹞规模宏壮,丹雘彰施,备极绚烂。”
(2).涂饰色彩。 唐 罗隐 《谗书·木偶人》:“其后 徐 之境以雕木为戏,丹雘之,衣服之。” 元 方回 《估客乐》诗:“养犬喂肉睡氊毯,马厩驴槽亦丹雘。”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八:“门庭丹雘,奕奕华好。”
(3).比喻君王的恩泽。《文选·颜延年〈和谢监灵运〉》:“伊昔遘多幸,秉笔侍两闺。虽慙丹雘施,未谓玄素睽。” 李善 注:“丹雘,喻君恩也。”
(4).犹言藻饰。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三:“伊昔 嘉 隆 时,文章尚丹雘。” ——《漢語大詞典》
(2).涂饰色彩。 唐 罗隐 《谗书·木偶人》:“其后 徐 之境以雕木为戏,丹雘之,衣服之。” 元 方回 《估客乐》诗:“养犬喂肉睡氊毯,马厩驴槽亦丹雘。”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八:“门庭丹雘,奕奕华好。”
(3).比喻君王的恩泽。《文选·颜延年〈和谢监灵运〉》:“伊昔遘多幸,秉笔侍两闺。虽慙丹雘施,未谓玄素睽。” 李善 注:“丹雘,喻君恩也。”
(4).犹言藻饰。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三:“伊昔 嘉 隆 时,文章尚丹雘。” ——《漢語大詞典》
传真(傳真)chuán zhēn
(1).画家摹写人物形貌。 唐 杜荀鹤 《八骏图》诗:“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 明 徐渭 《画鹰》诗:“ 闽 南縞练光浮腻,传真谁写苍厓鷙?”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谓既工此道,当如画士之传真,阁女之刺綉。”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第十一:“奕奕如生的着色画像,都是将传真的草稿,慎重托交走 广 的珠宝客,带到 广东 去画的。”
(2).传授仙道。 明 屠隆 《綵毫记·团圆受诏》:“闻命沾恩,蹔去依光日月,传真授诀,终当栖志烟霞。”
(3).见“ 传真电报 ”。 ——《漢語大詞典》
(2).传授仙道。 明 屠隆 《綵毫记·团圆受诏》:“闻命沾恩,蹔去依光日月,传真授诀,终当栖志烟霞。”
(3).见“ 传真电报 ”。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得真(得真)
汉书宣帝纪诏曰举廉吏诚欲得其真也 左思招隐诗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骈字类编》
那知
杜甫 柳边诗 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 ——《分类字锦》
筋骨 jīn gǔ
(1).韧带及骨骼。亦引申指身体。《周礼·地官·廛人》:“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史记·赵世家》:“ 赵武 啼泣顿首固请,曰:‘ 武 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餘年,略无倦意。筋骨愈觉强健。”
(2).犹关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
(3).书法中指字体的骨架和格局。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 宋 姜夔 《行书》:“﹝行书﹞所贵乎穠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 ——《漢語大詞典》
(2).犹关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
(3).书法中指字体的骨架和格局。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 宋 姜夔 《行书》:“﹝行书﹞所贵乎穠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精神 jīng shén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