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松门高不似侯门,藓径鞋踪触处分。

齐己唐代〕《寄韩蜕秀才

松门高不似侯门,藓径鞋踪触处分。远事即为无害鸟,
多闲便是有情云。那忧宠辱来惊我,且寄风骚去敌君。
知伴李膺琴酒外,绛纱闲卷共论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松门侯门藓径鞋踪触处

松门(松門)sōng mén
(1).谓以松为门;前植松树的屋门。 唐 王勃 《游梵宇三觉寺》诗:“萝幌栖禪影,松门听梵音。” 宋 陆游 《书怀绝句》之一:“老僧晓出松门去,手挈军持取涧泉。”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诗:“松门落叶深,竹径寒香静。”
(2).指 松门山 。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 松门 。”《清一统志·江西南昌府一》:“ 松门山 在 新建县 北二百十五里。《寰宇记》:‘其山多松,北临 大江 及 彭蠡湖 。山有石镜,光明照人。’”
(3).指 松门峡 。 唐 杜甫 《返照》诗:“荻岸如秋水, 松门 似画图。” 仇兆鳌 注:“《十道志》:‘ 松门峡 ,在 夔州 。’”  ——《漢語大詞典》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侯门(侯門)hóu mén
(1).诸侯之门。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三:“侯门有仁仪,灵臺多苦辛。”
(2).指显贵人家。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二折:“俺只道侯门一入如天远,谁承望 汉 刘晨 误入桃源,枉着你佳人受尽相思怨。”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侯门都作沉沉梦,翻笑衰翁局外痴。”参见“ 侯门如海 ”。  ——《漢語大詞典》
藓径(藓径)
唐 姚合 寄华州李中丞 藓径人稀到,松斋药自生。
唐 李中 寄庐山白大师 鹿驯眠藓径,猿苦叫霜枝。  ——《骈字类编》
鞋踪(鞋蹤)xié zōng
鞋印。指足迹。 五代 齐己 《寄韩蜕秀才》诗:“松门高不似侯门,蘚逕鞋踪触处分。”  ——《漢語大詞典》
触处(觸處)chù chù
到处,随处。极言其多。《南史·循吏传序》:“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謡舞蹈,触处成羣,盖 宋 世之极盛也。” 明 刘基 《蝶恋花》词:“白水茫茫烟渺渺。原野高低,触处生芳草。” 清 侯铨 《送西京再至京师次西涧翁韵》:“匆匆便作临 河 别,离绪无端触处生。”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饮马 扬子江 ,触处见将才。”  ——《漢語大詞典》
分 fēn/fèn《國語辭典》

分 [ fēn ]

  1.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如:「分割」、「劃分」、「分離」。《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
  2. 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卷一 ○九·李將軍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3. 分擔。如:「分憂解勞」。《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起)​與士卒分勞苦。」
  4. 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呂氏春秋·慎行傳·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1.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分公司」。
  2. 清楚的、明白的。如:「是非分明」。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
  1. 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2.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3. 時間的名稱。六十分為一小時。
  4. 量詞:➊ ​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➋ ​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➌ ​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➍ ​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花了數分的時間完成這項實驗。」➎ ​ 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➏ ​ 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逢人只說三分話。」
  5.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二分之一」、「百分之一」、「約分」。

分 [ fèn ]

  1. 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2. 情誼、關係。如:「情分」、「緣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元·秦𥳑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
  3. 成分。如:「糖分」、「養分」。
  4. 整體中一個單位。如:「部分」、「我的分」。同「份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