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

晏几道宋代〕《浣溪沙

午醉西桥夕未醒。雨花凄断不堪听。归时应减鬓边青。
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凤楼争见路旁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客尘今古春意短长亭

衣 yī《國語辭典》

衣 [ yī ]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如:「毛衣」、「雨衣」、「睡衣」。
  2.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 蔬菜、果實外的薄皮。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4.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 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衣 [ yì ]

  1. 穿。《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2. 覆蓋。《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管子·度地》:「以徒隸給大雨,隄防可衣者衣之。」
  3. 倚靠。《書經·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化 huà/huā《國語辭典》

化 [ huà ]

  1. 改变。如:「千变万化」、「潜移默化」。《易经·恒卦·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淮南子·泛论》:「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2. 天地生成万物。如:「造化」、「化育」。
  3. 转移民俗使归淳厚。《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文选·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
  4. 死。如:「物化」、「羽化」。《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
  5. 物体消融、改变形性。如:「溶化」、「消化」。《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6. 烧毁。如:「火化」、「焚化」。《西游记·第一三回》:「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佛事已毕,又各安寝。」
  7. 求乞、乞讨。如:「化缘」、「募化」。《儒林外史·第一回》:「也有坐在地上就化钱的。」
  8. 置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状态或性质。如:「美化」、「绿化」、「恶化」、「电气化」、「科学化」、「现代化」。
  1. 教化。《文选·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唐·柳宗元〈封建论〉:「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2. 化学的简称。如:「理化」、「化工」。

化 [ huā ]

  1. 参见「化子 」条。
客尘(客塵)kè chén
(1).佛教语。指尘世的种种烦恼。《维摩诘经·问疾品》:“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注:“ 什 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於心为客尘也。 肇 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多像,内见众病,既除客尘,又还自性。” 唐 独孤及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故大音传於密教,茫茫五浊,客尘覆之。”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愿我今者,作是偈已,尽未来世,永断诸业,客尘妄想,及诸理障,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 明 汪廷讷 《狮吼记·住锡》:“金枷玉锁何时脱,蝇利蜗名镇日奔。生恶趣,惹客尘,胶胶扰扰只贪嗔。”
(2).旅途中所受的风尘。喻旅途劳顿。 宋 范成大 《题如梦堂壁》诗:“片云不载归梦,两鬢全供客尘。”  ——《漢語大詞典》
今古 jīn gǔ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俯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漢語大詞典》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1.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5.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6.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7.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8.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9.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10.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11. 量詞:➊ ​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12.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1.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2.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3.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4.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1.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柳 liǔ《國語辭典》

柳 [ liǔ ]

  1. 植物名。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尾端尖锐,边缘有细锯齿。花密生呈穗状,种子有毛,成熟时柳絮飞散如雪。一般供作观赏、行道树。
  2.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为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八颗星。
  3. 姓。如唐代有柳宗元。
含 hán《國語辭典》

含 [ hán ]

  1. 东西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吞下。如:「含著药片。」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2. 里面藏著,存在著。如:「含水分」、「含养分」、「含苞待放」。《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3. 包容、容纳。如:「包含」。《易经·坤卦·文言曰》:「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 怀著。如:「含怒」、「含恨」、「含羞带怯」、「含情脉脉」。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5. 忍受、忍耐。如:「茹苦含辛」。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含垢忍耻,与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含 [ hàn ]

  1. 古代塞在死者嘴里的珠玉。《广韵·去声·勘韵》:「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汉·何休·解诂:「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战国策·赵策三》:「邹、鲁之臣,生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通「琀」。
  1. 一种古代礼俗。将珠玉塞在死者的嘴里,称为「含」。《左传·襄公十九年》:「二月甲寅,(荀偃)​卒,而视,不可含。」《礼记·檀弓下》:「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
春意 chūn yì
(1).春天的气象。 南朝 梁 江淹 《卧疾愁别刘长史》诗:“始怀未迴叹,春意秋方惊。” 宋 陈师道 《绝句》:“丁寧鸟语传春意, 白下 门东第几家?”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春天来了,处处有春意。”
(2).两性爱恋的情意。《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四》:“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意。”《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春意满身扶不起,一双蝴蝶逐人来。”《白雪遗音·马头调·佳期》:“一个是姣羞满面,一个是春意满怀。”  ——《漢語大詞典》
短长亭(短長亭)duǎn cháng tíng
短亭和长亭的并称。 宋 苏轼 《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诗:“梦寻西南路,默数短长亭。” 清 蒋春霖 《南乡子》词:“燕麦青青,大河西畔短长亭。”参见“ 短亭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