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

李白唐代〕《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悬河微言谈论

悬河(懸河)xuán hé
(1).指瀑布。
(2).谓倾泻不止。 唐 牟融 《邵公母》诗:“搔首惊闻 楚 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 明 李东阳 《哭舍弟东山》诗之三:“我心方抱棘,汝泪復悬河。”
(3).比喻论辩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 盈川 文如悬河,酌之不竭。”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辩如悬河注,目如巖电烂。” 苏曼殊 《碎簪记》:“ 莲佩 至此,忽停其悬河之口。”
(4).指高出地面的河。《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越抬越高,形成了高出地面五六米的地上‘悬河’。”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微言 wēi yán
(1).精深微妙的言辞。《逸周书·大戒》:“微言入心,夙喻动众。” 朱右曾 校释:“微言,微眇之言。”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唐 李白 《别韦少府》诗:“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宋 秦观 《代蔡州进兴龙节功德疏》:“贝叶微言,善会权而归实;蘂珠妙旨,能却老以延年。” 清 魏源 《〈公羊〉〈春秋〉论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奚微言之与有!” 龚尔位 《怀人》诗之一:“茫茫数千载,微言亦云终。”
(2).隐微不显、委婉讽谏的言辞。《宋书·范晔传》:“﹝ 孔熙先 ﹞始以微言动 曄 , 曄 不回, 熙先 乃极辞譬説。”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一:“盖《诗》本以微言諫风,託兴於山川草木,而劝諫於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準,唯在达其志耳。”
(3).密谋;暗中进言。《吕氏春秋·精谕》:“ 白公 问於 孔子 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 不应。” 高诱 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侯 乃微言太后风上,於是乃以 魏其侯 为丞相, 武安侯 为太尉。”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 幵 ( 吴幵 ) 儔 ( 莫儔 )微言 金 有立 邦昌 ( 张邦昌 )意。”
(4).指秘密的计谋。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保国会之微言不箸竹帛,而入会诸公尚在。”
(5).指人所发出的细微语声。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夫声律之始,本乎声音:发喉引声,和言中宫,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徵、羽;商、角响高,宫、羽声下,高下既区,清浊旋别。”  ——《漢語大詞典》
谈论(談論)tán lùn
谈说议论。《韩非子·说难》:“故諫説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説焉。” 唐 杜甫 《别李义》诗:“洗然遇知己,谈论 淮 湖 奔。” 巴金 《寒夜》二五:“人们带笑地谈论战争的消息。”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穷 ( 窮 ) qióng
穷 [ qióng ]
  1.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2.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3.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4.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5.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➊极力追寻;➋尽力紧追)。~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