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疾苦 jí kǔ
(1).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史记·滑稽列传》:“ 豹 往到 鄴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荡涤烦文,除民疾苦。”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宵旰忧虞軫,黎元疾苦駢。”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 清 顾炎武 《赠路光禄太平》诗:“疾苦频存问,阽危得拄撑。”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共产党员是永远记着劳动人民疾苦的人。”
(2).憎恶,厌恨。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发徵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汉书·萧望之传》:“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北史·酷吏传·邸珍》:“ 珍 求取无厌,大为州人所疾苦。”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管榷》:“ 太祖 知百姓疾苦 五代 之政,欲与之休息。”
(3).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足疾惟葳灵仙、牛膝二味为末,蜜丸空心服……此効屡尝目击,知君疾苦,故详以奉白。”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此数十寒暑中,自孩提无知以迄乎龙钟待尽,其间或疾苦,或颠连,或忧愁,备人世诸苦恼而一身受之,此即由佛经所谓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诸境而出。” ——《漢語大詞典》
(2).憎恶,厌恨。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发徵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汉书·萧望之传》:“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北史·酷吏传·邸珍》:“ 珍 求取无厌,大为州人所疾苦。”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管榷》:“ 太祖 知百姓疾苦 五代 之政,欲与之休息。”
(3).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足疾惟葳灵仙、牛膝二味为末,蜜丸空心服……此効屡尝目击,知君疾苦,故详以奉白。”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此数十寒暑中,自孩提无知以迄乎龙钟待尽,其间或疾苦,或颠连,或忧愁,备人世诸苦恼而一身受之,此即由佛经所谓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诸境而出。” ——《漢語大詞典》
一齐(一齊)yī qí
(1).相等;均衡。《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淮南子·主术训》:“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脩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
(2).统一;使一律。《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魏书·释老志》:“彼沙门者,假 西戎 虚诞,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
(3).副词。同时。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做一件事。 宋 岳飞 《郾城县北并垣曲县等捷奏》:“﹝ 王刚 等﹞认是头领,遂一齐入贼军。”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四折:“今日箇加官赐赏,一齐的拜谢吾皇。”《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十餘隻般,筛锣掌号,一齐开出湖去。” 丁玲 《梦珂》:“同时又有六七个人也一齐在发表他们个人的意见。”
(4).副词。表示同一主体对若干事物采取同一处置方式。《朱子语类》卷六:“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母亲将银子一齐都交给伯父带到 上海 存放在妥当钱庄里生息去了。”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一剂。齐,通“ 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餘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漢語大詞典》
(2).统一;使一律。《淮南子·主术训》:“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轂。”《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魏书·释老志》:“彼沙门者,假 西戎 虚诞,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
(3).副词。同时。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做一件事。 宋 岳飞 《郾城县北并垣曲县等捷奏》:“﹝ 王刚 等﹞认是头领,遂一齐入贼军。”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四折:“今日箇加官赐赏,一齐的拜谢吾皇。”《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十餘隻般,筛锣掌号,一齐开出湖去。” 丁玲 《梦珂》:“同时又有六七个人也一齐在发表他们个人的意见。”
(4).副词。表示同一主体对若干事物采取同一处置方式。《朱子语类》卷六:“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母亲将银子一齐都交给伯父带到 上海 存放在妥当钱庄里生息去了。”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一剂。齐,通“ 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餘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漢語大詞典》
安乐(安樂)ān lè
(1).安逸,快乐。《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浄,兆庶安乐。”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二:“‘死於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脩,而至於死也。”
(2).使安宁快乐。《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宋 叶适 《丁君墓志铭》:“夫善有端,勤劳其身常若不足而为善者,善也,子今日是也;安乐其身常若有餘而为善者,亦善也,子之兄是也。归於善而已,不可易訾也。”
(3).平安无恙,安康快乐。《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孙操 问 田单 :‘得吾儿端的安乐,收兵便回。’” 冰心 《寄小读者》十九:“写的已多了,留着下次说罢。祝你们安乐!” ——《漢語大詞典》
(2).使安宁快乐。《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宋 叶适 《丁君墓志铭》:“夫善有端,勤劳其身常若不足而为善者,善也,子今日是也;安乐其身常若有餘而为善者,亦善也,子之兄是也。归於善而已,不可易訾也。”
(3).平安无恙,安康快乐。《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孙操 问 田单 :‘得吾儿端的安乐,收兵便回。’” 冰心 《寄小读者》十九:“写的已多了,留着下次说罢。祝你们安乐!” ——《漢語大詞典》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名-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自然 zì rán
(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遭遇 zāo yù
(1).犹遇到。《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者赏有功,襃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司马贞 索隐:“言遭遇乱时则上武也。”《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譬如盲龟值浮木孔,此二难值,今已遭遇。”《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王太尉 ﹞山中採药,遭遇 纯阳真人 ,得度为仙。” 沙汀 《还乡记》二:“她猜不透他们会遭遇什么事,但一定有不幸在等他们。”
(2).犹际遇。《汉书·丙吉传》:“自曾孙遭遇, 吉 絶口不道前恩。” 颜师古 注:“遭遇谓升大位也。” 唐 常建 《太公哀晚遇》诗:“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元 耶律楚材 《和冯扬善韵》:“伟材鲜遭遇,君臣难两全。”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 元 以词曲取士,於载籍无徵,唯 宋 时词人遭遇极盛。”
(3).泛指人生经历。 汉 张衡 《思玄赋》:“惟天地之无穷兮,何遭遇之无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计其一生遭遇,亦无更得志於食餼者。” 苏曼殊 《绛纱记》:“吾书今先揭 梦珠 小传,然后述余遭遇。”
(4).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李光颜 ,一健儿也,遭遇多,偶立微功,岂可妄求名族?” 清 李渔 《慎鸾交·论心》:“人生切忌貌如花,既已如花,遭遇既能佳!” 峻青 《海啸》第一章二:“大水灾之后,他老是挂念着她们,不知道这祖孙二人的遭遇。” ——《漢語大詞典》
(2).犹际遇。《汉书·丙吉传》:“自曾孙遭遇, 吉 絶口不道前恩。” 颜师古 注:“遭遇谓升大位也。” 唐 常建 《太公哀晚遇》诗:“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元 耶律楚材 《和冯扬善韵》:“伟材鲜遭遇,君臣难两全。”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 元 以词曲取士,於载籍无徵,唯 宋 时词人遭遇极盛。”
(3).泛指人生经历。 汉 张衡 《思玄赋》:“惟天地之无穷兮,何遭遇之无常。”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计其一生遭遇,亦无更得志於食餼者。” 苏曼殊 《绛纱记》:“吾书今先揭 梦珠 小传,然后述余遭遇。”
(4).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李光颜 ,一健儿也,遭遇多,偶立微功,岂可妄求名族?” 清 李渔 《慎鸾交·论心》:“人生切忌貌如花,既已如花,遭遇既能佳!” 峻青 《海啸》第一章二:“大水灾之后,他老是挂念着她们,不知道这祖孙二人的遭遇。” ——《漢語大詞典》
太平 tài píng
(1).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寧。”《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脩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唐 温庭筠 《长安春晚》诗之二:“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2).泛指平静无事。《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 张 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 《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谓高低、胜负。《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周霸 不赶,在阵上高叫:‘ 秦 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平静无事。《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 张 客无事,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 巴金 《家》三九:“带着那么多银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
(3).谓高低、胜负。《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周霸 不赶,在阵上高叫:‘ 秦 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