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傍见北斗向江低,

杜甫唐代〕《夜归

夜来归来冲虎过,山黑家中已眠卧。傍见北斗向江低,
仰看明星当空大。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北斗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北斗 běi dǒu
(1).指北斗星。《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南朝 梁 沈约 《夜夜曲》:“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復直。” 清 黄遵宪 《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
(2).指北斗之神。 汉 刘向 《九叹·远逝》:“北斗为我折中兮,太一为余听之。”
(3).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楚辞·九歌·东君》:“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洪兴祖 补注:“此以北斗喻酒器者,大之也。” 明 王錂 《春芜记·庆寿》:“乐奏《南薰》,尊倾北斗宴昇平。” 清 曹寅 《廊前玉兰》诗:“却傍青霄惭槖笔,谁倾北斗浥琼枝。”
(4).《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后因以喻帝王。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宸游》:“愿陛下永固 南山 ,亿万岁遥承露掌;祈海内常依北斗,三千界尽上春臺。”
(5).《新唐书·韩愈传赞》:“自 愈 没,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 泰山 北斗。”后用以喻受人景仰。 清 管同 《祭檀默斋明府文》:“君身黄泉,君名北斗。”
(6).指所景仰之人。 陈毅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众星何灿烂,北斗住 延安 。”
(7).谓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为北方玄武七宿之首。《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朱熹 集传:“箕、斗二星,以夏秋之间见於南方。云北斗者,以其在箕之北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二·东壁东井南箕北斗》:“二十八宿以四方为名者,唯井、壁、箕、斗四星而已……箕、斗是人日用之器,相对而言,箕在南而斗在北,故曰南箕、北斗也。”
(8).冠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北斗,道冠也。”
(9).杂志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之一,1931年9月在 上海 创刊, 丁玲 主编,月刊。1932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停刊,共出八期。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江 jiāng《國語辭典》

江 [ jiāng ]

  1. 大河的通称。如:「珠江」、「松花江」、「三江五岳」。《水浒传·第三八回》:「前面靠江有那琵琶亭酒馆,是唐朝白乐天古迹。」
  2. 大陆地区长江的简称。如:「江南」、「偏安江左」。
  3. 大陆地区江苏省的简称。如:「江浙」。
  4. 国名。嬴姓。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息县西南。
  5. 姓。如南朝梁有江淹。
低 dī《國語辭典》

低 [ dī ]

  1. 上下距离小,或离地面近。与「高」相对。如:「低处」、「低空飞过」。《文选·谢朓·敬亭山诗》:「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宋·文天祥〈正气歌·序〉:「单扉低小,白间短窄。」
  2. 低下。指身分、能力、程度等而言。唐·李白〈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诗:「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3. 价较便宜的。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金橙径〉诗:「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
  4. 形容兴趣不高或情绪不好。如:「只要下雨天,我出门的兴致就低了。」、「自从落榜后,他的情绪一直很低。」
  5. 形容声音很小。如:「你说话的声音太低了,别人可能听不清楚。」
  1. 俯、向下弯。如:「低身」、「低头不语」。
  2. 放低、垂落。《文选·谢惠连·雪赋》:「愿低帷以昵帎,念解珮而褫绅。」唐·李端〈代弃妇答贾客〉诗:「鸣环动珮恩无尽,掩袖低巾泪不流。」
  1. 低矮的。如:「夜幕低垂」、「黄昏时,太阳低悬在海平面上。」
  2. 轻声的。宋·姜夔〈过垂虹〉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