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柳絮自今轻谢句,使君才气擅东南。

王之道宋代〕《和张彦智对雪

雪山何处觅瞿昙,压尽东南瘴与岚。
待伴可堪风作党,交光应喜月成三。
濯市漉酒供杯勺,涉笔联诗尚笑谈。
柳絮自今轻谢句,使君才气擅东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柳絮使君才气东南

柳絮 liǔ xù
(1).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復随风。”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 苏轼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红楼梦》第七一回:“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説好了,才不落套。” 杨朔 《〈铁流〉的故事》:“窗外满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阳光,漫天正飞舞着软绵绵的柳絮。”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 刘孝标 注引《妇人集》:“ 谢夫人 名 道藴 ,有文才。所著诗、赋、誄、颂传於世。”后遂以“柳絮”为典,多指才女或佳句。 元 王逢 《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 余季女 ……赘同郡 水宗道 。甫踰月, 水 具见 余 水迈柳絮,学不彼若,輒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賡一曲,博笑大方。”
(3).喻指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一折:“四野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谢 ( 謝 ) xiè
谢 [ xiè ]
  1.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2. 认错,道歉:~过。~罪。
  3. 推辞:~绝。闭门~客。
  4.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5.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6.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 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 姓。
句 jù/gōu《國語辭典》

句 [ jù ]

  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述语,能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的,称为「句」。如:「诗句」、「语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2. 量词。计算言语的单位。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3. 古代由下传话以告上的礼制。《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

句 [ gòu ]

  1. 同「勾 」(二)​。

句 [ gōu ]

  1. 屈曲、弯曲。《说文解字·句部》:「句,曲也。」晋·傅玄〈鹰赋〉:「句爪县芒,足如枯荆。」
  2. 谦恭。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句,下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与其倨也,宁句。」北周·卢辩·注:「句,以喻敬。」
  3. 搜捕、拘拿。如:「句魂」。
  1. 钩子。如:「钓句」。同「钩 」。
  2. 姓。如春秋时越王句践。
  1. 系绊、停滞。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使君 shǐ jūn
(1). 汉 时称刺史为使君。《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2).尊称州郡长官。《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刘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唐 张籍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莫忘使君吟咏处, 汝坟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使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3).对人的尊称。 清 秋瑾 《柬某君》诗:“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
尊称奉命出使的人。《汉书·王訢传》:“使君顓杀生之柄,威震郡国。” 颜师古 注:“为使者,故谓之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四岳分巡狩,东方属使君。”  ——《漢語大詞典》
才气(才氣)cái qì
(1).才能、气魄。《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 才气,天下无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等传论》:“ 诸葛恪 才气干略,邦人所称。” 宋 苏轼 《霍光论》:“至於 霍光 ,先无尺寸之功,而才气数术,又非有以大过於羣臣。而 武帝 擢之於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
(2).指才能;才干。 明 方孝孺 《赠卢信道序》:“负才气者以豪放为通尚;富侈者以骄佚自纵。”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这个在业务上很有才气的女工程师,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很缺少的机电设备专家。”  ——《漢語大詞典》
擅 shàn《國語辭典》

擅 [ shàn ]

  1. 专断、独行、包揽。《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汉书·卷四·文帝纪》:「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
  2. 据有。《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
  3. 精于、善于。如:「擅长」、「擅绘画」、「不擅言谈」。
  1. 一味以自己的意思行事。如:「擅离职守」。《商君书·定分》:「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东南(東南)dōng nán
(1).介于东与南之间的方位或方向。《易·说卦》:“齐乎巽,巽,东南也。” 高亨 注:“《説卦》又以八卦配八方,巽为东南方,故曰‘巽,东南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 高启 《胡应炎传》:“是城龟形也,东南其首,西北其尾。”
(2).泛指国家领域内的东南地区。《宋书·自序》:“ 警 ( 沉警 )内足於财,为东南豪士,无仕进意,谢病归。”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陛下据 钱塘 已耗之气,用 闽 浙 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明 张居正 《论时政疏》:“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