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琴上
南北朝 何逊 咏春风诗 镜前飘落粉,琴上响馀声。
唐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唐 鲍溶 宿吴兴道中苕村 明发止宾从,寄声琴上弦。
唐 皮日休 七爱诗 其四 元鲁山 清似匣中镜,直如琴上丝。 ——《骈字类编》
唐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唐 鲍溶 宿吴兴道中苕村 明发止宾从,寄声琴上弦。
唐 皮日休 七爱诗 其四 元鲁山 清似匣中镜,直如琴上丝。 ——《骈字类编》
金星 jīn xīng
(1).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我国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 常娥 竞爽。”《诗·小雅·大东》“东有啟明,西有长庚” 宋 朱熹 集传:“启明、长庚,皆金星也。”
(2).闪烁的火花。 唐 李端 《度关山》诗:“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前蜀 韦庄 《秦妇吟》:“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徐迟 《狂欢之夜》:“立刻市镇在爆竹金星的飞舞里狂欢而且飞舞了。”
(3).指琴上的金色轸。 唐 程长文 《铜雀台怨》诗:“雄剑无威光彩沉,寳琴零落金星灭。” 元 汪克宽 《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诗:“ 嶧山 白桐千年枝,金星烂烂蛇蚹皮。”
(4).泛指音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公( 张文和 )为大学士 文端公 之子,一生富贵,而独缺 东山 丝竹之好,何耶?岂金星不入命之故耶?”
(5).见“ 金星石 ”。
(6).头晕眼花时感到眼前出现的星点。《西游记》第二七回:“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红楼梦》第五二回:“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掌不住。” 巴金 《狗》:“我只听见这句话,便觉得头昏脑胀,眼睛里有好多金星在跳。”
(7).金黄色的五角星。如:金星勋章。 ——《漢語大詞典》
(2).闪烁的火花。 唐 李端 《度关山》诗:“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前蜀 韦庄 《秦妇吟》:“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徐迟 《狂欢之夜》:“立刻市镇在爆竹金星的飞舞里狂欢而且飞舞了。”
(3).指琴上的金色轸。 唐 程长文 《铜雀台怨》诗:“雄剑无威光彩沉,寳琴零落金星灭。” 元 汪克宽 《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诗:“ 嶧山 白桐千年枝,金星烂烂蛇蚹皮。”
(4).泛指音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公( 张文和 )为大学士 文端公 之子,一生富贵,而独缺 东山 丝竹之好,何耶?岂金星不入命之故耶?”
(5).见“ 金星石 ”。
(6).头晕眼花时感到眼前出现的星点。《西游记》第二七回:“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红楼梦》第五二回:“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掌不住。” 巴金 《狗》:“我只听见这句话,便觉得头昏脑胀,眼睛里有好多金星在跳。”
(7).金黄色的五角星。如:金星勋章。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形-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 参见「正月 」条。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动-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 投映。如:「照镜子」。
-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 比对、核对。如:「对照」。
- 通知。如:「照会」、「关照」。
-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 日光。如:「夕照」、「残照」。
- 像片。如:「近照」、「玉照」。
-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砚 ( 硯 ) yàn
砚 [ yàn ]
- 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台。笔~。
- 旧指同学关系(因同学共笔砚):同~。~友。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鸲眼(鴝眼)qú yǎn
亦作“鸜眼”。
(1).即鸲鹆眼。 宋 朱敦儒 《相见欢》词:“琴上金星正照,砚中鸜眼相青。”《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尝擅文房四宝称,尽夸鴝眼胜金星。” 清 陈锐 《玲珑四犯·寒砚》词:“鸜眼凹深,记淡墨题诗,花气熏昼。”参见“ 鴝鵒眼 ”。
(2).借指砚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借笔鸦涂,暂磨鸜眼。”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写本》:“筠管斜欹,鼠鬚垂露,松煤半秃,鸜眼生霜。” ——《漢語大詞典》
(1).即鸲鹆眼。 宋 朱敦儒 《相见欢》词:“琴上金星正照,砚中鸜眼相青。”《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尝擅文房四宝称,尽夸鴝眼胜金星。” 清 陈锐 《玲珑四犯·寒砚》词:“鸜眼凹深,记淡墨题诗,花气熏昼。”参见“ 鴝鵒眼 ”。
(2).借指砚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借笔鸦涂,暂磨鸜眼。”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写本》:“筠管斜欹,鼠鬚垂露,松煤半秃,鸜眼生霜。”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青 qīng《國語辭典》
青 [ qīng ]
名- 颜色:➊ 绿色。唐·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➋ 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➌ 黑色。如:「玄青」。
- 绿色的草木、山脉。如:「踏青」、「万年青」、「青黄不接」。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竹皮。如:「汗青」。
- 大陆地区青海省的简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绿色的。如:「青山绿水」、「山青水秀」。
- 蓝色的。如:「青天白日」。
- 黑色的。如:「青布」、「青衣」。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年轻的。如:「青年」、「青春」。
青 [ jīng ]
- 参见「青青」(二)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