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水出鲜鳞作鲙宜,蛮姜蜜酒沃红肌。

屈大均清代〕《过定思族翁斫鲙作 其一

水出鲜鳞作鲙宜,蛮姜蜜酒沃红肌。相遇一味鱼生足,不必重为鸡黍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水出鲜鳞蜜酒红肌

水出
说苑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新论譬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之矣  ——《骈字类编》
鲜鳞(鮮鱗)xiān lín
活鱼;新鲜的鱼。 唐 孟郊 《峡哀》诗之四:“峡乱鸣清磬,产石为鲜鳞。”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灌水鲤》:“余适在一县官席上燕会,偶市鲜鳞作羹。”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鳞语·鲥鱼》:“予有《过某族翁斫鱠诗》云:出水鲜鳞作鱠宜,蛮薑蜜酒沃红泥。”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鲜鳞逐队行,大小色参错。”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鲙 ( 鱠 ) kuài
鲙 [ kuài ]
  1. 〔~鱼〕即“鳓鱼”。亦作“快鱼”。
  2. 同“脍”。细切肉。
  3. 鱼鲙。鱼细切作的肴馔。
  4. 方言。鳜鱼。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蛮 ( 蠻 ) mán
蛮 [ mán ]
  1.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横(hèng )。~不讲理。
  2. 愣,强悍:一味~干。
  3.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荒。
  4. 方言,相当于“”:~好。
姜 ( 薑 ) jiāng《國語辭典》

姜 [ jiāng ]

  1. 姓。如宋代有姜夔。
蜜酒 mì jiǔ
用蜂蜜酿造的酒。亦泛指甜酒。 宋 苏轼 《蜜酒歌》叙:“ 西蜀 道人 杨世昌 ,善作蜜酒,絶醇釅。”《宋史·外国传五·三佛齐国》:“﹝ 三佛齐国 ﹞有花酒、椰子酒、檳榔酒、蜜酒,皆非鹿蘖所醖,饮之亦醉。” 明 林弼 《临江》诗:“蓬窗吟罢还成醉,蜜酒初香玉笋肥。”  ——《漢語大詞典》
沃 wò《國語辭典》

沃 [ wò ]

  1. 灌溉、浇。如:「引水沃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汉·王充《论衡·偶会》:「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
  2. 参见「沃果儿 」条。
  1. 土地湿润肥美。如:「沃野千里」。《左传·成公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晋·陆机〈怀土赋〉:「背故都之沃衍,适新邑之丘墟。」
  1. 姓。如汉代有沃焦。

沃 [ ​wù ]

  1. (一)​之又音。
红肌(红肌)
唐 曹唐 暮春戏赠吴端公 牡丹花下帘钩外,独凭红肌捋虎须。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