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常恨无周谱,喜得因君获导师。
置酒新亭便可悲,如山褪笔未能奇。见君旁礴傲新界,告我踞觚捐故知。
楚士苍凉穷北望,闽山秀绝最南枝。论诗常恨无周谱,喜得因君获导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 按照:~件。~资排辈。
- 姓。
- 古同“伦”,条理。
-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 古同“抡”,挑选。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名-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周谱(周譜)zhōu pǔ
周 王室的谱录。 马总 《意林》卷三引 汉 桓谭 《新论》:“ 周 谱言 定王 五年, 河 徙故道。”《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 汉 兴, 司马迁 父子乃约《世本》,脩《史记》,因 周 谱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 宋 郑樵 《〈通志〉总序》:“ 桓君山 曰:‘ 太史 《三代世表》,旁行邪上,竝效 周 谱。’古者纪年别繫之书,谓之谱。 太史公 改而为表,今復表为谱,率从旧也。” ——《漢語大詞典》
喜得 xǐ de
犹幸亏,幸喜。《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喜得堂上官是个有主意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喜得先从 褚大娘子 口里得了那 邓九公 的性情,因此顺着他的性情,一见面便合他欢饮雄谈。”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获 ( 獲 穫 ) huò
获 [ huò ]
-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
- 得到,取得:~得。~奖。~悉。如~至宝。
-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
-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面辞。
- 收割庄稼:收~。
导师(導師)dǎo shī
(1).佛教语。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佛报恩经·对治品》:“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湼槃径,使得无为,常得安乐。” 唐 王维 《西方变画赞》:“稽首十方大导师,能於一法见多法。” 清 钱谦益 《憨山大师全身入五乳塔院》诗:“嶞山如乳五峰垂,一塔岿然掩导师。”
(2).指举行法会时担任唱导表白之职者。 宋 赞宁 《僧史略·国师》:“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3).引路人。《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读其《天台游稿》,一路访求,如得导师焉。”
(4).在政治、思想、学术或某种知识上的指导者。 罗惇曧 《文学源流》:“ 左氏 雄才,文章千古,上揖 三代 ,下启百世,辟编年之途径,为史家之导师。”《孽海花》第十六回:“ 夏姑娘 回国时,恰也坐 萨克森 船,所以得与 雯青 相遇,倒做了 彩云 德语的导师。”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导师,而诚实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导师’的,却是 鲁迅 。” 王统照 《刀柄》:“ 周二哥 是富有工作经验的,在这古旧铺子里常常居于导师地位,戴着眼镜的老人。”
(5).指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教师。 周尊攘 《桂林寻梦》:“我的班导师就是从 桂林 来的。”
(6).指在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指导研究生的教师。 ——《漢語大詞典》
(2).指举行法会时担任唱导表白之职者。 宋 赞宁 《僧史略·国师》:“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3).引路人。《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读其《天台游稿》,一路访求,如得导师焉。”
(4).在政治、思想、学术或某种知识上的指导者。 罗惇曧 《文学源流》:“ 左氏 雄才,文章千古,上揖 三代 ,下启百世,辟编年之途径,为史家之导师。”《孽海花》第十六回:“ 夏姑娘 回国时,恰也坐 萨克森 船,所以得与 雯青 相遇,倒做了 彩云 德语的导师。”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导师,而诚实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导师’的,却是 鲁迅 。” 王统照 《刀柄》:“ 周二哥 是富有工作经验的,在这古旧铺子里常常居于导师地位,戴着眼镜的老人。”
(5).指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教师。 周尊攘 《桂林寻梦》:“我的班导师就是从 桂林 来的。”
(6).指在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指导研究生的教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