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观荣共乐文明代,惟愿登歌颂圣皇。

柴成务宋代〕《禁林宴会之什

内署延宾宴玉堂,紫闱深启会琳琅。
云霏宝额题宸翰,金错瑶编勒御章。
盘荐异羞罗彩翠,盏颂醇醴湛清光。
柳当朱槛春先到,日过花砖影渐长。
吟客尽容窥绮阁,栖禽应许托雕梁。
观荣共乐文明代,惟愿登歌颂圣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文明登歌圣皇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1.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2.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3.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观 [ guàn ]
  1.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3. 楼台:楼~。台~。
  4. 姓。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1.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2. 受人敬重,与“”相对:光~。~升。~誉。
  3. “梧桐”的别称。
  4.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5. 姓。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文明 wén míng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漢語大詞典》
      代 dài《國語辭典》

      代 [ dài ]

      1. 历史的阶段、分期。如:「朝代」、「古代」、「唐代」、「现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 泛指时间。如:「年代」、「时代」。
      3. 量词。计算辈分的单位。如:「他家四代祖孙都从事同一行业。」
      4. 继任的人。《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
      5. 国名:➊ ​ 战国时的国家,为赵襄子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北省蔚县东北。➋ ​ 五胡十六国鲜卑拓跋氏所建。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内蒙古一带,后为前秦所灭。
      6. 姓。如宋代有代渊。
      1. 替代、替换。如:「代课」、「越俎代庖」。《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彼可取而代也。」
      2. 交替、轮流。《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3. 接替、继承。《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汉·王充《论衡·偶会》:「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
      1. 轮流更换。如:「人才代兴」、「新陈代谢」。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1.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2.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3.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3.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1.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2.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1.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2.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3.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1.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登歌 dēng gē
      亦作“ 登哥 ”。亦作“ 登謌 ”。
      (1).升堂奏歌。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登堂而歌。《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登歌,歌者在堂也。”《宋书·乐志一》:“ 晋氏 以来,登哥诵美,诸室继作。” 宋 梅尧臣 《凌霄花赋》:“或製裳於骚客,或登歌於乐章。”《宋史·乐志一》:“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
      (2).指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登堂所奏的歌。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乾豆上,奏登歌。”《后汉书·章帝纪》:“作登歌,正予乐,博贯六艺,不捨昼夜。”《宋书·乐志一》:“皇帝初登坛,奏登哥。”
      (3).泛指歌词。 宋 王禹偁 《皇帝亲试贡士歌》:“应制非才但泪垂,强作登謌謌 舜 禹 。”
      (4).犹歌颂。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千龄一见,书史登歌。”
      (5).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所用的乐器。《旧唐书·音乐志二》:“登歌二架,登於堂上两楹之前。”《宋史·乐志一》:“大乐署旧制,宫县三十六虡设於庭,登歌两架设於殿上。”《续资治通鉴·元英宗至治二年》:“至是庙工未毕,妨陈宫县,止用登歌。”  ——《漢語大詞典》
      颂 ( 頌 ) sòng
      颂 [ sòng ]
      1. 赞扬:~扬。歌~。~词。赞~。~古非今。
      2. 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祖国~。青春~。
      3. 祝愿:祝~。敬~大安。
      4. 中国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
      圣皇(聖皇)shèng huáng
      对皇帝的尊称。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将朝圣皇,匪敢晏寧。” 唐 李商隐 《韩碑》诗:“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旧唐书·房琯传》:“ 琯 昨於南朝为圣皇制置天下,乃以 永王 为 江南 节度, 潁王 为 剑南 节度, 盛王 为 淮南 节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