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曹娥寻父尺赴水,死作妇女英灵鬼。

白玉蟾宋代〕《题刘心月

汨罗江山水呜唈,鱼鳖不知老龙泣。
徒棹龙舟何处寻,何不办取屈原生前一枝楫。
大吴江头伍侯庙,夕阳满树闻啼鸟。
行人过此焚纸钱。何不办取子胥生前一杯酒。
屈伍死后今寥寥,其名千古如一朝。
江边垂泪知几人,冰魂雪魄不可招。
哀哉道人刘心月,其身贫甚其性烈。
少年虽落风尘中,末后猛省自摆脱。
其心虽美其名腥,一旦死于武夷溪之滨。
却将九曲溪中水,洗却千愁万恨身。
曹娥寻父尺赴水,死作妇女英灵鬼。
柳翠萧璚俱水亡,但见渺渺一溪水。
汝河不自忍些忧,又却结愤满心头。
冰肌玉肤落潭碧,黄昏风惨水空流。
武夷溪九曲,无人垂钓水空绿。
武夷三十六峰峦,无人结草惟空山。
月明寻之不知处,尚自哀猿声不住。
那堪一夜潇潇雨,使人吟尽哀惨句。
休休心月君亦贤,人生不死空百年。
掀翻四大惊鱼龙,踏破碧潭深处天。
李白骑鲸去捉月,知章水底眠霜雪。
古人犹自水中逝,皆得水化超生诀。
吾与心月係渠师,来此惨惨烟正飞。
天空水寒千山暗,酌水一酹心含悲。
西风吹此两行生铁汁,去作笛中声又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曹娥赴水妇女英灵

曹娥 cáo é
东汉 时 会稽郡 上虞县 人。相传其父五月五日迎神,溺死江中,尸骸流失。 娥 年十四,沿江哭号十七昼夜,投江而死。世传为孝女。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四:“苗山窆石共千古,是时黄绢无 曹娥 。”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 曹娥 的投江觅父,淹死后抱父尸出,是载在正史,很有许多人知道的。”参阅《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世说新语·捷悟》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会稽典录》。  ——《漢語大詞典》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1.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2.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父 fù/fǔ《國語辭典》

父 [ fù ]

  1. 称谓:➊ ​ 对爸爸的称呼。如:「父亲」、「养父」、「家父」、「继父」。《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➋ ​ 用以尊称亲族中男性的长辈。如:「伯父」、「叔父」、「舅父」、「祖父」。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父 [ fǔ ]

  1.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广韵·平声·麌韵》:「父,尼父,尚父,皆男子之美称。」《文选·成公绥·啸赋》:「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
  2. 野老的通称。如:「渔父」。《文选·潘岳·藉田赋》:「有邑老田父或进而称曰:『盖损益随时,理有常然。』」
尺 chǐ/chě《國語辭典》

尺 [ chǐ ]

  1.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一公尺等于一百公分;一台尺约三十公分;一市尺等于零点三三三公尺。
  2. 量长短的器具。如:「皮尺」、「铁尺」。
  3. 像尺的条状物。如:「镇尺」、「戒尺」。
  1. 微小的。如:「尺寸之功」。《孟子·公孙丑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尺 [ chě ]

  1. 参见「[[工尺]]」条。

尺 [ chí ]

  1. 参见「尺寸」(二)​条。
赴水 fù shuǐ
(1).涉水。《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晋 潘岳 《西征赋》:“有褰裳以投岸,或攘袂以赴水。”
(2).指投水自尽。 唐 沈亚之 《湘中怨辞》:“我孤,养於兄。嫂恶,常苦我。今欲赴水,故留哀须臾。”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供输不办箠楚频,一朝赴水将谁诉。”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六章:“ 洪老先生 ……竟模仿起 李太白 捉月的故事,赴水投江,悄然逝去。”
(3).泅水,游泳。《水浒传》第六五回:“小人却会赴水,逃得性命。”《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 小娇春 也只得跳在湖里逃命,可只不会赴水。”《三侠五义》第九十回:“他惟恐被人捉住,便从牕户窜出,赴水逃生去了。”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妇女(婦女)fù nǚ
成年女子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今入 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唐 杜甫 《三绝句》之三:“闻道杀人 汉水 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六月六日》:“妇女多於是日沐髮,谓沐之不腻不垢。” 孙犁 《风云初记》一:“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  ——《漢語大詞典》
英灵(英靈)yīng líng
(1).英明灵秀(指资质)。《后汉书·王刘张李等传论》:“观其智略,固无足以惮 汉祖 ,发其英灵者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方叔 祭 东坡 文云:‘皇天后土,实表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復收自古英灵之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三九:“遥怜 屈 贾 英灵地,朴学奇材张一军。”
(2).指杰出的人才。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赖先德之龙兴,奉英灵之电举。” 唐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清 孙枝蔚 《历阳怀古·楚霸王庙》诗:“将军多恐英灵尽,万古 长江 有战船。”
(3).精灵;神灵。 南朝 梁 沈约 《赤松涧》诗:“ 松子 排烟去,英灵眇难测。” 唐 高适 《三君咏·魏郑公》:“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清 孙枝蔚 《谒金龙四大王庙》诗:“ 凤泗真人 坐战船,英灵助战 吕梁 边。”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拜倒,向钟声起处拜倒,朝那巍巍 大禹 闪英灵的庙。”
(4).犹英魂,对死者的美称。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英灵不已,还当命代之期;将有后徵,克保承家之业。” 宋 司马光 《祭宠颖公文》:“心焉陨絶,言不成章,英灵有知,临此薄酹。” 明 刘基 《题乜先进德祖母徐氏节义传后》诗:“丈夫殉节殞烽矢,英灵在世何曾死。”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为党献身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啊,人民歌颂你不死的英灵!”  ——《漢語大詞典》
鬼 guǐ《國語辭典》

鬼 [ guǐ ]

  1. 人死後的靈魂。如:「鬼魂」、「鬼怪」、「鬼使神差」、「有錢能使鬼推磨」。
  2. 有某種嗜好、行為或癖性不好的人。如:「酒鬼」、「賭鬼」、「小氣鬼」、「冒失鬼」。
  3. 詭計、噱頭。如:「搞鬼」、「搗鬼」。《紅樓夢·第五三回》:「那又是你鳳姑娘的鬼,那裡就窮到如此。」
  4.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南方朱雀七星的第二宿,有四顆星。
  5. 姓。如黃帝時有鬼臾區。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狡詐的、陰險的、不光明的。如:「鬼主意」、「鬼計多端」。
  2. 機靈的、靈巧的。如:「鬼靈精」。
  3. 惡劣的、糟糕的。如:「鬼天氣」、「這是什麼鬼地方啊?」
  1. 胡亂的、隨便的。如:「鬼混」、「鬼畫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