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

白玉蟾宋代〕《画中众仙歌

不与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
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
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
戏染松烟作牸牛,脱似偃角眠沙丘。
萧贲深得鹤三昧,胸中不与造化碍。
一幅素绢如片天,雪翎欲起凌苍烟。
僧繇醉后齁齁睡,睡起濡墨作石块。
擘山裂岩而拿云,或如伏虎如露拳。
恺之画兰藏玉笥,开而视之已飞去。
安得翠叶成寒丛,四景常使飘春风。
闻道南齐宇文焕,精笔妙墨扫芦雁。
低颈吸水昂颈飞,髣象荷枯沙瘦时。
唐有处士吴道元,丹青之余多画猿。
状出抱子落寒泉,又如弯弓绕树奔。
季成画虎常作怒,鬼神不敢正眼觑。
但见纸上生狰狞,开口解啸风悲鸣。
叶公好龙故学画,不觉心孔开一罅。
纸上笔画方似龙,风鬐浪鬣来争雄。
韩干画马得滋味,霜蹄巧作追风势。
可怜张口嘶无声,只惜风稜瘦骨成。
江头细草为谁绿,只有风烟相管束。
阮瞻收拾草精神,笔端与草私为春。
画鱼古有康灵叔,掷头摆尾万鳞足。
红鲿紫鲤成队行,跃碎琉璃跳上冰。
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
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
张臻虚心而学竹,风雨潇潇生锦轴。
风枝雨干欲化龙,不堪裁杖扶葛洪。
钱觐画松扫烟雨,松梢鹤立飞不去。
凌风傲雪冷几时,翠色不改常清奇。
王维笔下多山水,千山万水一弹指。
万顷玻瓈碧欲流,千层翡翠波上浮。
有时画出几枯木,一片落霞间飞鹜。
有时画出古涧泉,浪花滚滚人不闻。
有时花落鸟啼处,正是千林俵秋雨。
有时日暮鸦鸣时,烟际钟声催月迟。
有时移却潇湘岸,移入洞庭彭蠡畔。
有时掇过天台山,相对雁荡烟雨寒。
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
鬼神却易狗马难,匠世未能窥一班。
见君丹青与水墨,笔下剜出心中画。
一发才精百发精,留取后世不死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古人去后无人学者往往皮壳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去后(去後)qù hòu
以后。 明 朱权 《荆钗记·启媒》:“昨闻故人 王景春 之子,堂试魁名,去后必有好处。”《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世人只知眼前贵贱,那知去后的日长日短。”  ——《漢語大詞典》
无人(無人)wú rén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漢語大詞典》
学 ( 學 ) xué
学 [ xué ]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学者(學者)xué zhě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诚 《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滎阳 吕公 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説,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説,躬自执卷受业焉。”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漢語大詞典》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皮壳(皮殼)pí ké
(1).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朱子语类》卷六八:“天地是箇皮壳。”
(2).喻指表面的东西。《朱子语类》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谓 迁 ( 司马迁 )能学 孔子 ,则亦徒能得其皮壳而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