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掇 duō《國語辭典》
掇 [ duó ]
動- 拾取。《詩經·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韓非子·五蠹》:「鑠金百溢,盜跖不掇。」
- 採摘。《文選·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宋·歐陽修〈豐樂亭記〉:「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
- 擇取。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博搜精掇,編而次之。」
- 搬、端。《水滸傳·第二六回》:「武松掇條凳子,卻坐在橫頭。」《儒林外史·第四回》:「嚴家家人掇了一個食盒來,又提了一瓶酒。」
- 調轉、扭轉。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五齣》:「那時我就掇身轉來,就如奉承嚴家一般奉承他了。」
- 短。《莊子·秋水》:「掇而不跂,知時无止。」晉·郭象·注:「掇,猶短也。」
掇 [ duō ]
- (一)之又音。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动-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恒河(恆河)héng hé
梵语。 南亚 大河。发源于 喜马拉雅山 南坡,流经 印度 、 孟加拉国 入海。 印度 人多视为圣河、福水。《金刚经·无为福胜分》:“但诸 恆河 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隋 江总 《大庄严寺碑》:“标乎刹土,比数 恆河 。” 清 赵翼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诗:“岂特八万四千 阿育 塔,直与 恆河 同数微沙尘。” ——《漢語大詞典》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 还给:~还。物~原主。
-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 结局:~宿(sù)。
-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 自首。
掌握 zhǎng wò
(1).手掌;手中。亦喻控制的范围。《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汉王 不可必,身居 项王 掌握中数矣, 项王 怜而活之。”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明 吴承恩 《贺少岩傅公晋秋卿障词》:“ 江 淮 大计,爰归掌握之间。” 瞿秋白 《乱弹·财神的神通》:“ 中国 一切穷人的生命都在地主绅士的掌握里面。”
(2).控制;主持。《宋书·恩倖传序》:“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 明 刘基 《为杭州郑善止题蓬莱山图》诗:“仙人 东王公 ,掌握天纪弼帝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掌握文衡,靡役不与。”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然后就分开小组围着灯讨论,各个代表分头掌握。”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五章:“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倒在战士的怀里,船失去了掌握,立刻可怕的倾斜着在急流中乱转起来。”
(3).谓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人不是神,可是人掌握了科学,比神还厉害。”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些办法是集中了全团人的智慧订出来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愿意把它挂头上,而不愿意真正地掌握它。” ——《漢語大詞典》
(2).控制;主持。《宋书·恩倖传序》:“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内王命,由其掌握。” 明 刘基 《为杭州郑善止题蓬莱山图》诗:“仙人 东王公 ,掌握天纪弼帝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掌握文衡,靡役不与。”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然后就分开小组围着灯讨论,各个代表分头掌握。”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五章:“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倒在战士的怀里,船失去了掌握,立刻可怕的倾斜着在急流中乱转起来。”
(3).谓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 李準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人不是神,可是人掌握了科学,比神还厉害。”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些办法是集中了全团人的智慧订出来的,可是我们有些同志,愿意把它挂头上,而不愿意真正地掌握它。” ——《漢語大詞典》
毫毛 háo máo
(1).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或长毛。《荀子·赋》:“精微乎毫毛,而盈大乎宇宙。”《素问·刺要论》:“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2).犹丝毫。极小或很少。《庄子·山木》:“故朝夕赋歛,而毫毛不挫。”《史记·项羽本纪》:“今 沛公 先破 秦 入 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 ,以待大王来。” 唐 韩愈 《张君墓志铭》:“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 宋 苏轼 《上梅龙图书》:“差之毫毛,輒以摈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二三十两是朝奉的毫毛,小人得了却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了。” ——《漢語大詞典》
(2).犹丝毫。极小或很少。《庄子·山木》:“故朝夕赋歛,而毫毛不挫。”《史记·项羽本纪》:“今 沛公 先破 秦 入 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 ,以待大王来。” 唐 韩愈 《张君墓志铭》:“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 宋 苏轼 《上梅龙图书》:“差之毫毛,輒以摈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二三十两是朝奉的毫毛,小人得了却一生一世受用不尽了。”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知机(知機)zhī jī
同“ 知几 ”。 《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王冰 注:“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也。” 唐 崔颢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少年负胆气,好勇復知机。”《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所以知机的人,必须也和大家一样哭丧着脸,以免于难。”参见“ 知几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