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兵家形势太无凭,咫尺江湖一掷轻。

李希圣清代〕《题章价人铜官感旧圆补

旌旗照水如火红,鼓声直挟江流东。督师矫矫人中龙,马蹄欲踏吴门空。

三年坐待桑田变,试手韬钤万人羡。纶巾儒服本风流,岂意虚摇憔荣扇。

兵家形势太无凭,咫尺江湖一掷轻。国士恩深惭报称,天高不肯照精诚。

猩猩啼烟鬼啸雨,千载冤魂相唤语。回首苍梧云正愁,孤臣欲作湘累死。

文藻江山已不存,何人偏解续招魂。高唐置酒论畴昔,一蛇在野龙在门。

半壁功名何草草,健儿散尽遗民老。岂知成败本由天,书生苦说封侯好。

月落潮平又一时,至今乌鹊尚南飞。行人莫问当年事,乱后青山有是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兵家形势太无咫尺江湖一掷

兵家 bīng jiā
(1).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后汉书·朱儁传》:“临军易将,兵家所忌。”《新唐书·王翃传》:“ 王翃 字 宏肱 , 并州 晋阳 人。少治兵家。” 清 林福祥 《平海心筹·论胜败形势》:“且逆夷之来,事事皆犯兵家之忌:我众彼寡,我逸彼劳,我饱彼飢,我愤彼骄。”
(2).古代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三辅遭 王莽 、 更始 之乱,又遇 赤眉 、 延岑 之弊,兵家纵横,百姓涂炭。”《三国志·魏志·梁习传》:“时承 高干 荒乱之餘,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棊跱。”《三国志·魏志·卫觊传》:“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彊。”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部曲战时从征,平时的给养得自己想办法,不归郡县管辖,称为兵家。”
(3). 魏 晋 时兵士出身称“兵家”。《晋书·王尼传》:“ 王尼 字 孝孙 , 城阳 人也,或云 河内 人。本兵家子,寓居 洛阳 ,卓犖不羈。初为护军府军士……护军大惊,即与 尼 长假,因免为兵。”参阅 周一良 《〈三国志〉札记》。  ——《漢語大詞典》
形势(形勢)xíng shì
亦作“ 形埶 ”。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太无(太無)tài wú
空旷虚无之境。《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唐 柳泌 《玉清行》:“遥遥寒冬时,萧萧躡太无。”  ——《漢語大詞典》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咫尺 zhǐ chǐ
(1). 周 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唐 柳宗元 《石渠记》:“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2).形容距离近。《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淮南子·道应训》:“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唐 牟融 《寄范使君》诗:“未秋为别已终秋,咫尺 娄江 路阻修。”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天昏黑,咫尺莫辨。”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她们乡关咫尺,却因病抛离父母、亲爱的人。”
(3).形容地方狭小。《战国策·赵策二》:“ 舜 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唐 张祜 《题王右丞山水障》诗之二:“咫尺江湖尽,寻常鸥鸟飞。” 清 厉鹗 《东城杂记·自馀轩》:“虽达官右族,曾不得咫尺园林,可以游目而憇足。”
(4).形容微小;不足道。《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制》之十九:“盖诚奇伟倜儻之人,岂曰匹夫咫尺之行。”
(5).形容时间短暂。 宋 晁补之 《芳仪怨》诗:“寧知翻手明朝事,咫尺人生不可期。” 元 马谦斋 《沉醉东风·自悟》曲:“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説,咫尺韶华去也。”《新华文摘》1981年第11期:“他几次想说出真情……可是话到舌边卡住了,咫尺间,他失去了最后的勇气。”  ——《漢語大詞典》
江湖 jiāng hú
(1).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汉书·货殖传·范蠡》:“﹝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宋 姜夔 《白石诗说》:“波澜开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微风鼓动而为波为澜,此天地间自然之文也。”
(2).泛指四方各地。《汉书·王莽传下》:“太傅牺叔 士孙喜 清洁江湖之盗贼。”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宋 苏辙 《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復西,归来未洗足间泥。” 清 钮琇 《觚賸·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进,遂致落拓江湖,流转至此。”
(3).指民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曰慳钱。”
(4).旧时指隐士的居处。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南史·隐逸传序》:“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 清 方文 《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他尽可以把这首诗拿去给 唐玄宗 看,说 李白 十分清高,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
(5).引申为退隐。 唐 贾岛 《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宋 王安石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清 阮元 《小沧浪漫笔》:“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世变,岂无江湖山藪之思?”
(6).旧时指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亦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 老舍 《茶馆》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五)》:“最靠不住的,是有些评论家加给作家的封诰和桂冠,有时近于江湖相面,只能取个临时吉利。”参见“ 走江湖 ”。
(7).剧种名。由 闽中 民间歌谣与傀儡戏四平调结合发展形成。相传有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现已成为闽剧的一个组成部分。  ——《漢語大詞典》
一掷(一擲)yī zhì
(1).赌博时以赌具投掷一次谓“一掷”。《晋书·何无忌传》:“ 刘毅 家无儋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因赌博一掷决定胜负,故后亦常称把存亡大计付之不可知的冒险行动。《晋书·孙绰传》:“何故捨百胜之长理,举天下而一掷哉!”《宋史·喻樗传》:“六龙临 江 ,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 叶圣陶 《穷愁》:“岂久处涸辙,贪图渐萌,乃欲为此一掷,以冀非分耶?”
(2).一扔。《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回手解下那黄布包袱来,两手从脖子后头绕着往前一转,一手提了往炕上一掷。”
(3).犹一击。 唐 杜甫 《呀鹘行》:“风涛颯颯寒山阴,熊羆欲蛰龙蛇深。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 仇兆鳌 注:“言当此天寒物藏,正鶻鸟凌厉之秋,此时应有一击,而悲鸣悽惨如此,岂其本心乎?”  ——《漢語大詞典》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