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高谈吹爽籁,疏漏滴严城。

邓云霄明代〕《王右仲过紫烟玩月周贵谔同酌

楼台延二妙,风月正双清。共坐红尘外,如邻白玉京。

高谈吹爽籁,疏漏滴严城。借问沉眠者,宁知秉烛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高谈爽籁疏漏严城

高谈(高談)gāo tán
亦作“ 高谭 ”。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漢語大詞典》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1.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2.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3.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4.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1. 参见「鼓吹」(一)​条。
爽籁(爽籟)shuǎng lài
(1).参差不齐的箫管声。一说清风激物之声。《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爽籟警幽律,哀壑叩虚牝。” 李善 注:“《尔雅》曰:‘爽,差也。’簫管非一,故言爽焉……夫簫管参差,宫商异律,故有长短高下,万殊之声。” 刘良 注:“爽,清也。籟,风激物之声也。”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爽籟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2).指箫管一类的乐器。 明 杨慎 《涪江泛舟》诗:“爽籟金悬奏,遥峯翠积氛。”
(3).指清风。 宋 苏舜钦 《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最怜小雨洒疎竹,爽籟颯颯吹醉顋。”  ——《漢語大詞典》
疏漏 shū lòu
亦作“踈漏”。
(1).粗略错漏;疏忽缺失。《南齐书·王晏传》:“ 晏 每以疎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旧唐书·李淳风传》:“今灵臺候仪,是 魏 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 明 宋濂 《进〈元史〉表》:“况往牒舛譌之已甚,而他书参考之无凭,虽竭忠勤,难逃疎漏。” 茅盾 《夜半偶记》:“偶然想起,率尔命笔,疏漏必多,聊供当事者参考而已。”
(2).轻率,不谨严。《法苑珠林》卷八引 晋 干宝 《搜神记》:“后人怪问,漏泄其事; 玉女 遂便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见;而君性疎漏。’”
(3).破漏,破敝。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北岳庙状》:“自 熙寧 间,因守臣 薛向 奏请,止曾完葺正殿,自餘诸殿及廊廡门宇墙垣,久已疎漏破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 士衡 所得縑帛藉船底。”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这庙如此疏漏,不待倒也,如之奈何?”
(4).泄露;走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我和你日间演习,必致疏漏,不是耍处。”粤剧《搜书院》第四场:“只怕仁兄不会走壁飞檐,难入镇台府上,又防万一疏漏,那时反误小姑娘。”
(5).引申为脱逃。 清 林则徐 《谕准通行三板仍将奸商扣留》:“该 李倅 、副将等,务必认真查验,毋任含混疏漏,致干重咎外,合行諭飭。”  ——《漢語大詞典》
滴 dī《國語辭典》

滴 [ dī ]

  1. 点状的液体。如:「水滴」、「雨滴」、「汗滴」。
  2. 量词。计算液体下滴数量的单位。如:「几滴雨」、「两滴眼泪」、「数滴汗水」。
  1. 液体呈点状往下掉。如:「汗水直往下滴。」、「滴上眼药水。」南唐·李煜〈忆江南·多少泪〉词:「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宋·陆游〈江上对酒作〉诗:「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
严城(嚴城)yán chéng
戒备森严的城池。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公车》诗:“禁门儼犹闭,严城方警夜。” 唐 皇甫冉 《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诗:“寒芜连古渡,云树近严城。” 清 吴伟业 《石公山》诗:“忽而遇严城,猿猱不能縋。” 郁达夫 《晨进东华门口占》诗:“疏星淡月夜初残,鐘鼓严城欲渡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