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毕景漾川阴,明月复出林。

弘历清代〕《和江文通杂拟诗三十首 其三 魏文帝

载携文墨友,言游芙蓉池。琳塘度锦飙,其芳左右披。

丛木亦乔枝,高山亦峻崖。渌波回转间,中有行舟随。

共与为豪游,何必相参差。行乐贵及时,秉烛休辞疲。

不见彼驹隙,已过安可为。毕景漾川阴,明月复出林。

讵云效长夜,聊用欢同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毕景川阴明月复出

毕景(畢景)bì jǐng
(1).日影已尽。指入暮。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昭帝 ﹞乃命以文梓为船……随风轻漾,毕景忘归,乃至通夜。” 齐治平 注:“毕景,日影已尽,谓日暮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 仇兆鳌 注:“毕景,谓尽一日之影。” 清 黄景仁 《泥涂叹》诗:“毕景不半程,用力亦云竭。”
(2).比喻人之暮年。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髮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 仇兆鳌 注:“四句衰老之叹。”
(3).竟日;整天。《南史·殷臻传》:“﹝ 臻 ﹞幼有名行, 袁粲 、 储彦回 并赏异之,每造二公之席,輒清言毕景。” 唐 孟浩然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  ——《漢語大詞典》
漾 yàng《國語辭典》

漾 [ yàng ]

  1. 水波摇动的样子。如:「荡漾」。南朝梁·简文帝〈述羁赋〉:「云嵯峨而出岫,江摇漾而生风。」
  1. 摇动船只。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2. 抛掷。《董西厢·卷三》:「待漾下,又瞻仰;道忘了,是口强,难割舍我儿模样。」《水浒传·第八一回》:「两边都已会意,燕青便把索来漾将过去。」
  3. 液体满而溢出。如:「漾奶」、「漾酸水」。
  1. 水流悠长。《文选·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1. 河川名。即漾水。源出大陆地区陕西省宁羌县北幡冢山,为汉水的上游。
川阴(川阴)
南北朝 何承天 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十一 雉子游原泽篇 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浩然寄卜肆,挥棹通川阴。  ——《骈字类编》
明月 míng yuè
(1).光明的月亮。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漢語大詞典》
复出(复出)
礼记孟冬之月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则蛰虫复出疏国多暴风方冬不寒天灾也蛰虫复出地灾也  ——《韵府拾遗 质韵》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1.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2.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3.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1. 众多。如:「工厂林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