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藤花行客采,鸟语土人知。

释今无明代〕《阳春道中

山到阳春好,人传电白奇。藤花行客采,鸟语土人知。

当面天门出,横桥岚气移。蛮方如脱木,定胜是秋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藤花行客鸟语土人

藤花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唐 王维 戏题辋川别业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
唐 白居易 陈家紫藤花下赠周判官 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
唐 皮日休 夏初访鲁望偶题小斋 野客病时分竹米,邻翁斋日乞藤花。
宋 陆游 泛湖至东泾三首 其一 老夫维小艇,半醉摘藤花。
宋 戴表元 證道寺 炉寒馀柏子,架静落藤花。
宋 戴表元 采藤行 忽然遇藤随意斫,手触藤花落如猬。
明 高启 杨氏山庄 客去诗题柿叶,僧来供煮藤花。  ——《骈字类编》
行客 xíng kè
(1).行旅;客居。 汉 刘向 《列女传·阿谷处女》:“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於野鄙。”《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举孝廉,稍迁, 中平 末,拜 九江 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
(2).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高诱 注:“行客,犹行路过客。”《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齎粮。” 明 王廷相 《秋日巴中旅行》诗:“ 巴 东秋气早,行客已悽悽。”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平时很寥寂的行店都竞争着装饰起来招诱行客。”
(3).指后到的客人。与坐客相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讲行客拜坐客,也是等他二位来;难道母亲就这样跑到街上去不成?”《天雨花》第二七回:“行客每先看坐客,徧望乡中亲友们。”  ——《漢語大詞典》
采 ( 埰 採 ) cǎi/cài《國語辭典》

采 [ cǎi ]

  1. 摘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四:「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采葉忙。」
  2. 擇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 蒐集。《漢書·卷三○·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采民言。若 是者,則有得矣。」
  4. 掘取。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鹽。」
  1. 有顏色的帛。《漢書·卷九一·貨殖傳》:「文采千匹。」唐·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
  2. 色彩。《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
  3. 神色。如:「神采」、「興高采烈」。《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儒林外史·第八回》:「前晤尊公大人,幸瞻丰采。」
  4. 文彩。《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采 [ cài ]

  1. 參見「采地 」條。
鸟语(鳥語)niǎo yǔ
(1).鸟鸣声。《后汉书·蔡邕传》:“昔 伯翳 综声於鸟语, 葛卢 辩音於鸣牛。” 宋 梅尧臣 《和欧阳永叔〈啼鸟〉十八韵》:“君今山郡日无事,静听鸟语如交争。”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七日》:“湖畔绿草如茵,林木参天,时闻清脆的鸟语。”
(2).指难懂的言语。古代多指四夷、外国之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则缓耳雕脚之伦,兽居鸟语之类,莫不举种尽落。”  ——《漢語大詞典》
土人 tǔ rén
(1).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后汉书·虞诩传》:“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鋭,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 汉 故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若召募土人,必得豪勇,与贼相熟,知其气力所极,无望风之惊。”《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郁达夫 《杭江小历纪程·诸暨五泄》:“所谓五泄者,就是五个瀑布的意思,土人呼瀑布为泄,所以有这一个名称。”
(2).指经济、文化等不发达的土著(含轻视意)。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二》:“土人一字,本来只说生在本地的人,没有什么恶意。后来因其所指,多系野蛮民族,所以加添了一种新意义,仿佛成了野蛮人的代名词。”
(3).本国人。 唐 马总 《赠日本僧空海离合》诗:“何乃万里来,可非衒其才。增学助之机,土人如子稀。”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查中外各国请外国人为税务司监收国税者,只 印度 、 中国 、 日本 三国而已…… 日本 初聘西人协理,今则全换土人,不用西人矣。”
(4).土偶。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今 仲由 、 冉求 无檀柘之材, 隋 和 之璞,而强文之,譬若雕朽木而礪鈆刀,饰 嫫母 画土人也。”
(5).泥塑匠人。参见“ 土工 ”。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