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夺造化兮泣鬼神,观止此矣我心折。

张镛清代〕《太白楼观萧尺木画壁

尺木老人年八十,太白楼头留绝笔。挥霍十指生烟峦,董巨荆关咸气夺。

落帆直上牛渚矶,惊看壁上排嵚巇。四山拔地出天阙,乾窦坤位无乖离。

天门日观陡而壮,峨岷积素殊其状。回雁峰高巫峡长,香炉瀑布遥相望。

镇高岳耸西与东,齐州九点青蒙蒙。峰峦向背觉明晦,江湖澒洞疑奔{氵众}。

羲和策驭走屋底,雷雨喧豗清昼里。涧壑淙淙槛际来,元气淋漓妒真宰。

我生由来好探奇,往往名山欲问之。瞿唐岱畎万里隔,足茧终年或未窥。

兹从一室纷相列,眼底峰峰昭若揭。夺造化兮泣鬼神,观止此矣我心折。

天光澹沱日气清,凭栏四望暮霭平。同行顾盼无人赏,欲觅青莲共跨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造化泣鬼神观止心折

夺 ( 奪 ) duó
夺 [ duó ]
  1. 抢,强取:抢~。掠~。巧取豪~。强(qiāng )词~理。
  2. 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魁。~冠(guàn )。
  3. 冲开:~门而出。
  4. 丧失,削除:剥~。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5. 晃动:光彩~目。
  6. 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
  7. 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
造化 zào huà
(1).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晋 张协 《七命》:“功与造化争流,德与二仪比大。”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臟,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 清 恽日初 《观王石谷画山水图歌》:“灵想寂与造化通,幽襟独写溪山照。” 柔石 《二月》十七:“他死了!造化是没有眼睛的,否则,见到妇人如此悲伤的情形,会不动他底心么?”
(2).创造化育。《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明於阴阳所以造化,习於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虖当世之务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夫陶冶造化,莫灵於人。”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正是春天,又临夏暑,顷刻秋霜,逡巡冬雪。天地中造化,难晓难参。”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俯仰在天地之间呼吸乾元,造化的精神在我胸中濆涌!”
(3).福份;幸运。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他如今不来寻你,就是你的造化了。” 清 顾禄 《清嘉录·行春》:“观者如市,男妇争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著。’”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八:“反正戏票是先派出去的,咱们唱好了,是他们的造化;唱不好,活该!”
(4).指使得福。《西游记》第九八回:“这番造化了 八戒 ,便宜了 沙僧 。”《平山冷燕》第十八回:“父命讨饶,怎敢不遵。只是造化了这畜生!” 吴组缃 《山洪》三三:“嚯嚯!那个一仓一仓的!都造化 日本 人发财去了吧?”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泣鬼神 qì guǐ shén
使鬼神为之感泣。极言感人之深。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诗泣鬼神,宝气半腾 吴 练;文搜丁甲,精芒全烁 秦 金。” 清 陈梦雷 《拟古》诗序:“泣鬼神於长夜,飞霜雪於毫端,所以冠冕五言,权舆百代。”  ——《漢語大詞典》
观止(觀止)guān zhǐ
称赞所见事物好到极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清 黄遵宪 《纪事》诗:“泱泱大国风,闻乐嘆观止。”《老残游记》第二回:“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胡鄂公 《北方实录》:“迨至歌声磅礴,舞剑划鸣……于是 得山 叹曰:大哉,壮士之歌也,吾於此观止矣。”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1.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5.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6.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1.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心折 xīn zhé
(1).中心摧折。形容伤感到极点。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一:“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明史·文苑传三·高叔嗣》:“憔瘁婉篤,令人心折。”
(2).佩服。《明史·文苑传三·茅坤》:“ 坤 善古文,最心折 唐顺之 。” 清 戴名世 《唐允隆传》:“里中有争讼,必质 允隆 ,片言立断,无不心折者。”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八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差不多读过十之七八,使我心折而欢喜者,凡三、四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