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临别(臨别)lín bié
将要分别。《孔丛子·儒服》:“ 子高 游 赵 , 平原君 客有 邹文 季节 者,与 子高 相友善……临别, 文 节 流涕交颐, 子高 徒抗手而已。” 宋 朱熹 《答范伯崇书》之八:“区区所以相告者,不过如此,恐临别匆匆,不能尽举,预以拜闻。”《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临别又如何谆谆的嘱咐 安公子 不可轻易动身,他到底怀疑不信,以致遭此大难,向 张金凤 并 张 老夫妻诉了一番。” 峻青 《黎明的河边·血衣》:“临别的时候,老头子谆谆地嘱咐道:‘孩子,你别忘了,你妈和你哥是怎么死的!’” ——《漢語大詞典》
草草 cǎo cǎo
(1).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 太祖 崩,京师草草。” 唐 元稹 《侠客行》:“白日堂堂杀 袁盎 ,九衢草草人面青。” 宋 陆游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2).匆忙仓促的样子。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筭。” 宋 梅尧臣 《令狐秘丞守彭州》诗:“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 明 李东阳 《春寒二十韵》:“年华草草催双鬢,宦跡悠悠寄一身。”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他草草吃了一碗饭,便放下了筷子。”
(3).草率;苟简。《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兵未出, 威 已至 滑州 。帝大惧,谓大臣曰:‘昨太草草耳。’” 宋 苏轼 《与康公操都官书》之二:“所索诗,非敢以浅陋为辞,但希世絶境,众贤所共咏叹,不敢草草为寄也。”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斋中》诗:“灯火萧萧岁又除,盘餐艸艸食无鱼。”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校稿还不如仍由我自己校,即使怎样草草,错字也不会比别人所校的多也。”
(4).忧虑劳神的样子。《诗·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毛 传:“草草,劳心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草草眷徂物,契契矜岁殫。” 唐 李白 《闺情》诗:“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漢語大詞典》
(2).匆忙仓促的样子。 唐 李白 《南奔书怀》诗:“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筭。” 宋 梅尧臣 《令狐秘丞守彭州》诗:“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 明 李东阳 《春寒二十韵》:“年华草草催双鬢,宦跡悠悠寄一身。”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他草草吃了一碗饭,便放下了筷子。”
(3).草率;苟简。《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兵未出, 威 已至 滑州 。帝大惧,谓大臣曰:‘昨太草草耳。’” 宋 苏轼 《与康公操都官书》之二:“所索诗,非敢以浅陋为辞,但希世絶境,众贤所共咏叹,不敢草草为寄也。” 明 唐寅 《除夜坐蛱蝶斋中》诗:“灯火萧萧岁又除,盘餐艸艸食无鱼。”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校稿还不如仍由我自己校,即使怎样草草,错字也不会比别人所校的多也。”
(4).忧虑劳神的样子。《诗·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毛 传:“草草,劳心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草草眷徂物,契契矜岁殫。” 唐 李白 《闺情》诗:“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動-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真个(真個)zhēn gè
见“ 真箇 ”。
真的,确实。 ——《漢語大詞典》
真的,确实。 ——《漢語大詞典》
参禅(參禪)cān chán
佛教禅宗的修持方法。有游访问禅、参究禅理、打坐禅思等形式。《西游记》第九回:“众人同坐在松阴之下,讲经参禪,谈説奥妙。”《红楼梦》第二二回:“二人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禪呢?’”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 李子荣 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着,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 ——《漢語大詞典》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昼夜(晝夜)zhòu yè
(1).白日和黑夜。《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唐 元稹 《人道短》诗:“天道昼夜迴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 老舍 《二马》第四段九:“ 伊牧师 脸上瘦了一点,因为昼夜的念 中国 书,把字典已掀破了两本,还是念不明白。”
(2).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易·繫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高亨 注:“此云昼夜者,盖以昼夜代表阴阳也。”《易·繫辞上》:“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高亨 注:“ 焦循 曰:‘昼夜之道即一阴一阳之道也。’知读为智。此言《易经》贯通阴阳对立转化之规律而有智慧,能预知吉凶。” ——《漢語大詞典》
(2).指代一切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消长的力量,或阴阳两个方面。《易·繫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高亨 注:“此云昼夜者,盖以昼夜代表阴阳也。”《易·繫辞上》:“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高亨 注:“ 焦循 曰:‘昼夜之道即一阴一阳之道也。’知读为智。此言《易经》贯通阴阳对立转化之规律而有智慧,能预知吉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