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惠远流,旧识非凡格。
苍苍列峰峦,郁郁挺松柏。少林当形胜,登攀几词客。
中有惠远流,旧识非凡格。谓我犹疏旷,一讶头全白。
澹交偶尔忘,相对复畴昔。人生若沙鸟,飞去不言迹。
因之忆汝祖,谈禅坐深夕。山精出阴崖,天花没乱石。
两神有时会,冥漠自无隔。重来失暄景,岁寒太萧索。
雨雪命巾车,相望洛城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中有 zhōng yǒu
即中阴。《俱舍论·分别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大乘义章》卷八:“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 犊子 主张有‘中有’(‘生有’与‘死有’之间的状态),此论也有‘中间涅槃’即在中有中入灭的说法。”详“ 中阴 ”。 ——《漢語大詞典》
惠 huì《國語辭典》
惠 [ huì ]
名- 恩、好处。如:「恩惠」、「略施小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
- 姓。如战国时宋有惠施。
- 赐赠、赠送。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唐·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
- 宠爱。《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张潮〈江风行〉:「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 柔顺、和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请求人时的敬辞。如:「惠存」、「惠顾」、「惠临」、「惠赐一票」。
远流(遠流)yuǎn liú
(1).远方的河流。 晋 陶潜 《游斜川》诗:“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2).流放远方。《魏书·源怀传》:“自今已后,犯罪不问轻重,而藏窜者悉远流。”《水浒传》第三九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 ——《漢語大詞典》
(2).流放远方。《魏书·源怀传》:“自今已后,犯罪不问轻重,而藏窜者悉远流。”《水浒传》第三九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 ——《漢語大詞典》
旧识(舊識)jiù shí
老相识;旧知。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昔缘王事,游践贵乡,日想山川,依然旧识。” 唐 元稹 《春月》诗:“四邻非旧识,无以话中肠。” 宋 范成大 《题金牛洞》诗:“春风吹入 江 南陌,迭嶂双峯如旧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有个父亲旧识,出镇 长安 。” 鲁迅 《彷徨·伤逝》:“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 ——《漢語大詞典》
非凡 fēi fán
(1).不平凡,不寻常。《后汉书·李通传》:“今关门禁严,君状貌非凡,将以此安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餘,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水浒传》第十四回:“这个令甥端的非凡,是好武艺。” 叶圣陶 《登雁塔》:“倒是庙门前的两棵白杨树值得赏玩,又高大挺拔,气概非凡。”
(2).副词。十分;很。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得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宫保(指 张耀 )赏识非凡。”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 ——《漢語大詞典》
(2).副词。十分;很。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得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宫保(指 张耀 )赏识非凡。”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 ——《漢語大詞典》
格 gé《國語辭典》
格 [ gé ]
名- 长枝条。北周·庾信〈小园赋〉:「草树溷淆,枝格相交。」
- 方形的空框或用线条组成的四方形。如:「窗格」、「方格」。
- 架子的分层。如:「这期的杂志,就放在书架的第三格。」
- 量词。计算容器刻度的单位。如:「这感冒药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饭后服用。」
- 标准、法式。如:「资格」、「规格」、「合格」、「破格」。
- 人品、气量、风度、情操的泛称。如:「人格」、「品格」。宋·苏轼〈答陈履常〉二首之二:「不独以见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风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难继也。」
- 修辞的方法称为「格」。如:「譬喻格」、「夸张格」。
- 姓。如汉代有格班,隋代有格处仁。
- 匡正、改正。《书经·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孟子·离娄上》:「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 匹敌、抵抗。《史记·卷七十·张仪传》:「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 阻碍、阻止。《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打斗、击杀。如:「格斗」、「格杀」。《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威王彰传》:「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 穷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至、来。《书经·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宋·苏轼〈贺时宰启〉:「欢声格于九天,乖气消于万汇。」
- 感通。《书经·说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乐志叙:「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