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抗怀轻绂冕,沥恳谢陶钧。

曾巩宋代〕《寄致仕欧阳少师

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风义动簪绅。

此道推先觉,诸儒出后尘。忘机心皎皎,乐善意循循。

大略才超古,昌言勇绝人。抗怀轻绂冕,沥恳谢陶钧。

耕稼归莘野,畋渔返渭滨。五年清兴属,一日壮图伸。

北阙恩知旧,东宫命数新。鸾凰开羽翼,骥騄放精神。

旷达林中趣,高闲物外身。挥金延故老,置驿候嘉宾。

主当西湖月,勾留颍水春。露寒消鹤怨,沙静见鸥驯。

酒熟誇浮蚁,书成感获麟。激昂疏受晚,冲淡赤松亲。

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少休均逸豫,独往异沉沦。

策画咨询急,仪刑瞩想频。应须协龟筮,更起为生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抗怀绂冕沥恳陶钧

抗怀(抗懷)kàng huái
谓坚守高尚的情怀。 宋 曾巩 《过高士坊》诗:“一亩萧然絶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 明 陈子龙 《初入剡中》诗:“抗怀惭末代,尚志徵前观。”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夫束脩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傅敷 《钓诗》:“遯世屏嚣秽,抗怀慕诗书。”  ——《漢語大詞典》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绂冕(紱冕)fú miǎn
(1).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紱絻而亲迎。”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彯缨陪紱冕,载笔偶璵璠。”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古圣人以紱冕当天之喜,斧鉞当天之怒。”
(2).比喻高官。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烈祖 杨憙 佐命征伐,封 赤泉侯 。嗣子 业 ,紱冕相继。” 唐 杜甫 《赠王侍御四十韵》:“不关轻紱冕,俱是避风尘。” 清 姚鼐 《复张君书》:“士或欲匿山林而羈於紱冕,或心趋殿闕而不能自脱於田舍。”  ——《漢語大詞典》
沥恳(瀝懇)lì kěn
犹竭诚。披露诚心。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沥恳固让,拜章累陈。”《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七》:“今以明庭百辟,列土诸侯,中外同辞,再三沥恳。”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钱瑞返魂》:“復出沥恳,始得归。”  ——《漢語大詞典》
谢 ( 謝 ) xiè
谢 [ xiè ]
  1.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2. 认错,道歉:~过。~罪。
  3. 推辞:~绝。闭门~客。
  4.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5.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6.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 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 姓。
陶钧(陶鈞)táo jūn
亦作“ 陶均 ”。
(1).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辞若循环,转若陶钧。”
(2).比喻治国的大道。《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以其能制器为大小,比之於天。”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陶,冶;钧,范也。作器,下所转者名钧。”
(3).指治理国家。《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至若念陶钧之道,在择宰相而任之,使权造物之柄。”
(4).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棘寺下僚叨末路,斋心唯愿秉陶钧。”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男儿既束髮,出处歧路各;苟非秉陶钧,即去持矛槊。”
(5).借指圣王。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贵贱知无间,孤寒必许亲。几多沉滞者,拭目望陶钧。” 宋 欧阳修 《与杜正献公书·庆历五年》:“迨此朞岁,旷无所闻。不惟上辜陶钧,实亦惭愧知己。”
(6).指天地造化。《晋书·乐志上》:“四海同风,兴至仁。济民育物,拟陶均。拟陶均,垂惠润。皇皇羣贤,峨峨英雋。” 唐 杜甫 《瞿唐怀古》诗:“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仇兆鳌 注:“《邹阳传》:独化於陶钧之上。 师氏 曰:陶人转钧,盖取周迴调钧耳,此借以喻造化。” 唐 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道协陶钧力,思回日月光。” 宋 司马光 《和王安之今春于郑国相公及光处得缀珠莲各一本植之盆中仲夏始见一花喜而成咏》:“春冻消时种两芽,南风薰日见孤花。先开必自陶钧力,且合归功丞相家。”
(7).比喻陶冶、造就。《宋书·文帝纪》:“将陶钧庶品,混一殊风。” 唐 孙过庭 《书谱》:“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鎔铸虫篆,陶钧草隶。”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楔子:“与 西池 金母 ,共理二气,陶钧万物,养育羣生。” 严复 《原强》:“夫 中国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