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怒号无晨夕,唱和若有待。

曾巩宋代〕《秋声

乔柯与长谷,秀色故未浼。
秋风来吹之,声如振江海。
怒号无晨夕,唱和若有待。
翏翏遍坳洼洼,岂独缘崔嵬。
百川亦相投,取闹不知悔。
竹篱更謞然,吕律焉足采。
蜩螀岂知微,切切如怨憝。
惟人亦吟哦,沸若烹鼎鼎。
八荒同一鸣,静里安得在。
独有虚室翁,恬然故无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怒号晨夕唱和有待

怒号(怒號)nù háo
亦作“ 怒呺 ”。 愤怒呼号;大声叫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唐 杜甫 《朱凤行》:“愿分竹实及螻蚁,尽使鴟梟相怒号。”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清 吴敏树 《游大云山记》:“水走絶涧下,声怒号。” 田间 《阿拉伯礼赞》:“ 地中海 在怒号。”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晨夕 chén xī
犹朝夕。旦与暮。天天;时时。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逯钦立 校注:“数晨夕,算过了几朝几夕,言过日子。”《宋书·自序》:“入为通直郎,时上多行幸,还或侵夜, 邵 启事陈论即为简出。前后密陈政要,上皆纳用之,深相宠待,晨夕兼侍。” 宋 苏舜钦 《迁居》诗:“仰首羡日月,晨夕苦奔趋。”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在 北京 城里,不能晨夕与湖山相对。”  ——《漢語大詞典》
唱和 chàng hè
(1).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晋 左思 《吴都赋》:“ 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謡俗汁协,律吕相应。”《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
(2).指音律相合。《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 德裕 自 浙西 召,欲以相,而 宗閔 中助多,先得进,即引 僧孺 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德裕 所善皆逐之。”
(4).以诗词相酬答。 唐 张籍 《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崔宗之 ﹞继又移官 金陵 ,与 李白 相遇,诗酒唱和。”
(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 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唱,一本作“ 倡 ”。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有待 yǒu dài
(1).有所期待;要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孔颖达 疏:“爱其死以有待也者,此解不争也,言爱死以待明时。” 清 吴伟业 《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有待闻乾鹊,无因见皎蟾。”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然而 靖华 的译文,岂真有待于序,此后亦如先前,将默默的有益于 中国 的读者,是无疑的。”如: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古代道家哲学用语。谓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 庄子 认为世俗生活都是有待的,不自由的;而绝对的精神自由则是无待的。《庄子·逍遥游》:“夫 列子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郭象 注:“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 成玄英 疏:“乘风轻举,虽免步行,非风不进,犹有须待……唯当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涂,而能无所不成者,方尽逍遥之妙致者也。”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常贵无为,每嗤有待。”
(3).佛教语。谓人身须待食物、衣服等资财而生活。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道安》:“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宋 元照 《行宗记》卷上二:“身名有待,必假资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