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捷如马援不得志,强曳两足登嵚崟乌蚁睢盱倚岩险,

曾巩宋代〕《湘寇

衡湘有寇未诛剪,杀气凛凛围江浔。
北兵居南匪便习,若以大舶乘高岑。
伧人操兵快如鹘,千百其旅巢深林。
超突溪崖出又伏,势变不易施戈镡。
能者张弓入城郭,连邑累镇遭驱侵。
群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
貔貅数万直何用,月费空已逾千金。
楚为贫乡乃其素,应此调发宁能禁。
捷如马援不得志,强曳两足登嵚崟乌蚁睢盱倚岩险,
此虏难胜端非今。较然大体著方册,
唯用守长怀其心。祝良张侨乃真选,
李瑑道古徒为擒。呜呼庙堂不慎择,
彼士龊龊何能任。大中咸通乃商鉴,
养以岁月其忧深。愿书此语致太史,
献之以补丹扆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马援不得志两足嵚崟乌蚁睢盱岩险

捷 jié《國語辭典》

捷 [ jié ]

  1. 战胜、胜利。如:「连战皆捷」。《汉书·卷五五·卫青传》:「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聊斋志异·卷一·叶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1. 快速。如:「迅捷」、「敏捷」、「捷足先登」。《文选·曹植·七启》:「才捷若神,形难为象。」
  1. 战利品。《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马援(马援)
唐 陆龟蒙 京口与友生话别 功名思马援,歌唱咽羊昙。  ——《骈字类编》
不得志 bù dé zhì
谓志愿不能实现或欲望不能满足。《战国策·赵策四》:“若足下不得志於 宋 ,与国何敢望也?”《后汉书·彭宠传》:“﹝ 光武 ﹞及即位, 吴 汉 、 王梁 , 宠 之所遣,并为三公,而 宠 独无所加,愈怏怏不得志。”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宗回长老》:“有僧不得志於寺,诣 剑浦县 诉云。” 徐朔方 《〈长生殿〉前言》:“ 洪昇 是不得志的,他的交游却都是当代文学界的优秀人物。”  ——《漢語大詞典》
强 ( 強 ) qiáng/qiǎng/jiàng《國語辭典》
  1. 「強 」的異體字。
曳 yè《國語辭典》

曳 [ ​yì ]

语音
  1. 牵引。如:「牵曳」、「拖曳」。金·元好问〈石门〉诗:「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
  2. 飘摇。如:「摇曳」。《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1. 困顿。《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贫而不衰,贱而不恨,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唐·章怀太子·注:「曳,犹顿也。」

曳 [ ​yè ]

读音
  1. (一)​之读音。
两足(两足)
唐 李白 杂曲歌辞 古朗月行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唐 白居易 三谣 其三 朱藤谣 吾本两足,得尔为三。  ——《骈字类编》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1.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3.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4.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5.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6.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7.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1.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嵚崟
高大;险峻。《文选·张衡〈思玄赋〉》:“嘉 曾氏 之归耕兮,慕 歷阪 之嶔崟。” 张铣 注:“嶔崟,高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桂殿嶔崟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先我入深巖,嶔崟剖重嶂。”  ——《漢語大詞典》
乌蚁(烏蟻)wū yǐ
(1).蚂蚁。 元 曹伯启 《梦酒诗会》诗:“乌蚁混游 槐国 市,緑醅初泼 汉江 涛。”
(2).指乌合、蚁聚之众。 宋 曾巩 《湘寇》诗:“乌蚁睢盱倚岩险,此虏难胜端非今。”  ——《漢語大詞典》
睢盱 huī xū
1.浑朴貌。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唐 柳宗元 《惩咎赋》:“上睢盱而混茫兮,下驳诡而怀私。”
2.睁眼仰视貌。 汉 张衡 《西京赋》:“迾卒清候,武士赫怒,緹衣韎韐,睢盱拔扈。” 唐 柳宗元 《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道遇一长人如方相状,目睢盱可畏,直前欲搏之。” 章炳麟 《总同盟罢工论序》:“一国罢工,他国睢盱而起,亦无忧于外患,如是则政府崩,豪民溃,阶级堕,资用散,生分均,而天下始玄同矣。”
3.喜悦貌。《易·豫》“盱豫悔” 唐 孔颖达 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説之貌。” 宋 苏轼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词:“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緑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清 钱谦益 《中秋夜饯冯尔赓使君》诗之八:“天王本圣明,臣工自睢于。”  ——《漢語大詞典》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1.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2.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3.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4.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岩险(巖險)yán xiǎn
高峻险要之地。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巖险去 汉 宇,衿卫徙 吴 京。”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衿带穷巖险,帷帟尽谋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