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机一派掌上流,尽扫铅华露风骨。

胡应麟明代〕《洛阳春色图题陈道复水墨牡丹

二百年来画花卉,吴中沈周称第一。颉颃并数陈生淳,不事丹青祗水墨。

天机一派掌上流,尽扫铅华露风骨。家鸡曩昔厌馀子,迩岁声名陡籍籍。

吾家此卷尤绝奇,不向长安市中得。南海黎君夙遗我,把袂河梁示亲昵。

牙签锦轴题八分,四字犹存故人迹。忆生袒裸盘礴时,颐指群工若役。

中山大管操如椽,半醉掀髯见真率。桑皮丈八横高堂,元气茫茫堕几席。

姚黄魏紫信手拈,瞥眼千花万花出。须臾四座回春风,媚李秾桃总辟易。

青油翠幕张层阶,十二雕阑护倾国。天然富贵压尘土,底事珊瑚斗玉石。

盘行玛瑙夜色殷,屏敞琉璃曙光湿。琼楼特起明朱霞,玉佩低垂映红日。

女英妫汭偕娥皇,飞燕昭阳倚合德。廊开响屧西子游,亭俯沉香阿环立。

霏烟绾雾态不禁,握雨携云状难悉。枯枝断干若草草,嫩蕊繁英转奕奕。

芳菲恍度洛水头,烂漫如栖上林侧。咄嗟陈生何太奇,十指参差幻帝力。

含毫肯避造物嗔,落楮翻令化工泣。经时顾凯笔欲飞,旷代徐熙品推逸。

赵昌形似真儿曹,黄监精工讵伦匹。为拈老句题册终,跋扈飞扬迥相敌。

连城十五差足偿,美锦三千复何惜。卧观旬月仍卷还,笑杀明诚录金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机一派掌上铅华露风

天机(天機)tiān jī
(1).犹灵性。谓天赋灵机。《庄子·大宗师》:“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2).谓天之机密,犹天意。 宋 陆游 《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后亦以泛指秘密,故不能透露秘密谓之“天机不可泄漏”。参见“ 天机不可泄漏 ”。
(3).国家的机要事宜。《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君临万国,秉统天机。”
(4).星宿名。即斗宿。  ——《漢語大詞典》
一派 yī pài
(1).一条支流;一条水流。 唐 刘威 《黄河赋》:“惟天河之一派,独殊类於百川。”《宋史·河渠志四》:“内庭池籞既多,患水不给,又於西南水磨引 索河 一派,架以石渠絶 汴 ,南北筑堤,导入 天源河 以助之。”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吾 闽 建安 一派溪源,自 武夷 九曲 来,一泻千里,清可以鉴。”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污浊的血固然污浊了,清新的血也渐变陈旧,红殷殷的,象一派死水。”
(2).一个流派;一个派别。《朱子语类》卷九四:“ 程子 承 周子 一派,都是太极中发明。”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四章:“其间又有一派,则文士及哲学家……欲衍 柏拉图 之共产主义,建理想的邦国。”
(3).谓一类。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洪秀全 、 康有为 、 严复 和 孙中山 ,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4).犹一片;一阵。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言语等。 宋 戴复古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之二:“一派春烟澹不收,渔家已许借扁舟。” 元 萨都剌 《上杂京咏》之一:“一派萧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两个汉子道:‘小人并没此事,都是一派胡言。’”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六:“忽然间,一派急闪才过去,挨屋炸起一声落地雷。”  ——《漢語大詞典》
掌上 zhǎng shàng
(1).手掌之上。极言容易。 唐 王昌龄 《箜篌引》:“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
(2).极言爱抚。 唐 沈佺期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玉就歌中怨,珠辞掌上恩。” 唐 白居易 《母别子》诗:“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参见“ 掌上明珠 ”。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扫 ( 掃 ) sǎo/sào
扫 [ sǎo ]
  1. 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地。
  2. 清除,消灭:~雷。~盲。~荡。一~而空。
  3. 全,尽,尽其所有:~数(shù)。
  4. 低落,丧失:~兴(xìng )。
  5. 描画:~描。~眉。
  6. 迅速横掠而过:~射。~视。
  7. 结束,了结:~尾。
  8. 祭奠:~墓。祭~。
扫 [ sào ]
  1. 〔~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
铅华(鉛華)qiān huá
亦作“ 铅花 ”。
(1).妇女化妆用的铅粉。《文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李善 注引 张衡 《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唐 刘长卿 《戏赠于越尼子歌》:“北客相逢疑姓 秦 ,铅花抛却仍青春。”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馀杭宗女》:“一女子可二十许岁,粉黛铅华,如新傅者。”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之二:“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2).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 宋 陈造 《田家谣》:“中妇輟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钱锺书 注:“二媳妇忙里偷闲爱打扮。” 清 洪升 《长生殿·倖恩》:“虽居富贵,不爱铅华。” 徐朔方 校注:“不爱铅华,不爱打扮。”
(3).借指妇女的美丽容貌、青春年华。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 前蜀 韦庄 《抚盈歌》:“铅华窅窕兮穠姿, 棠公 肸蠁兮靡依。”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逼娼》:“老去病来缠,花谢岂重妍,曾擅 平康 铅华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铅华未谢,丰韵犹存。”
(4).借指青年妇女。 唐 卢纶 《七夕》诗:“铅华潜惊曙,机杼暗传秋。”
(5).指作画、写字用的颜料。引申为图画或文字。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 武昌 之扁青, 蜀郡 之铅华。” 清 赵翼 《春兰禁体和吕叔讷广文》:“粉气薰常借,铅华写未工。”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李巨来夙慧》:“闈中卷几万本,公皆披示,铅华纷披,无不中肯。”
(6).比喻虚浮粉饰之词。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艺术上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尽洗铅华。”
(7).比喻落花。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子规声好教人恨,他只待送春归几树铅华。” 清 孙枝蔚 《落花》诗:“狼籍铅华转眼中,依然蜂蝶趁香风。”
(8).比喻冷月的清光。 南朝 梁 陶弘景 《寒夜怨》诗:“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漢語大詞典》
露风(露風)lòu fēng
(1).秋风。露,白露。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十:“百辟朝回闭玉除,露风清宴桂花疏。”
(2).中医指风寒。《素问·生气通天论》:“因於露风,乃生寒热。” 王冰 注:“因於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由生。”
(3).(露lòu)泄露内情,走漏消息。《红楼梦》第八九回:“ 侍书 告诉了我,又叮嘱千万不可露风,説出来只道是我多嘴。”  ——《漢語大詞典》
骨 gǔ/gū《國語辭典》

骨 [ gǔ ]

  1. 动物体内支持身体的支架组织。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脱胎换骨」。
  2. 支撑物体的架子。如:「龙骨」、「钢骨」、「伞骨」。
  3. 气概、风格。如:「傲骨」、「风骨」。唐·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二:「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4. 姓。如隋代有骨仪。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骨 [ gú ]

  1. 参见「[[骨头」、「骨碌」等条。

骨 [ gū ]

  1. 参见「骨朵儿]]」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