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乐事(樂事)lè shì
(1).乐于从事所作的事。参见“ 乐事劝功 ”。
(2).欢乐的事。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 宋 张孝祥 《虞美人·赠卢坚叔》词:“举案齐眉乐事、看年年。” 郁达夫 《扬州旧梦寄语堂》:“若当暮雨潇潇的春日,雇一个容颜姣好的船娘,携酒与茶,来 瘦西湖 上回游半日,倒也是一种赏心的乐事。” ——《漢語大詞典》
(2).欢乐的事。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 宋 张孝祥 《虞美人·赠卢坚叔》词:“举案齐眉乐事、看年年。” 郁达夫 《扬州旧梦寄语堂》:“若当暮雨潇潇的春日,雇一个容颜姣好的船娘,携酒与茶,来 瘦西湖 上回游半日,倒也是一种赏心的乐事。” ——《漢語大詞典》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寒暑 hán shǔ
(1).寒冬暑夏。常指代一年。《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高亨 注:“此句指……已经过一个寒暑,即一年。”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二:“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宋 王得臣 《麈史·序》:“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於京师,凡十閲寒暑,如窃一第。” 郭小川 《夜进塔里木》诗:“三五九旅哟,一别二十寒暑。”
(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为觚,提携颠倒。时措之宜,发於隐奥。寒暑燥湿,不改其操。”《红楼梦》第九九回:“ 贾母 等一则怕他招受寒暑,二则恐他睹景伤情。”
(3).指彼此问候起居寒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张 遂诣 刘 , 刘 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唐 韦应物 《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4).犹言翻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刘子振 ﹞尤好陵轢同道,詆訐公卿。不耻干索州县,稍不如意,立致寒暑;以至就试明庭,稠人广众,罕有与之谈者。” ——《漢語大詞典》
(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为觚,提携颠倒。时措之宜,发於隐奥。寒暑燥湿,不改其操。”《红楼梦》第九九回:“ 贾母 等一则怕他招受寒暑,二则恐他睹景伤情。”
(3).指彼此问候起居寒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张 遂诣 刘 , 刘 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唐 韦应物 《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4).犹言翻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刘子振 ﹞尤好陵轢同道,詆訐公卿。不耻干索州县,稍不如意,立致寒暑;以至就试明庭,稠人广众,罕有与之谈者。” ——《漢語大詞典》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歎-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 (一)之又音。
密移 mì yí
暗中迁移。《列子·天瑞》:“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於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