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大节(大節)dà jié
(1).基本的法纪;纲纪。《左传·昭公元年》:“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五者所以为国也。” 晋 陆机 《豪士赋》:“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节。”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观天地之至道,考皇上之大节。”
(2).指基本的法则。《淮南子·说林训》:“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小变不足以妨大节。”
(3).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何晏 集解:“大节,安国家,定社稷。”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但遇到大节临头的时候,你却要丝毫也不苟且、不迁就。”
(4).临难不苟的节操。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 姚思廉 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
(5).高远宏大的志节、节概。《后汉书·马援传》:“﹝ 刘秀 ﹞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 高帝 同。” 宋 苏轼 《伊尹论》:“辨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公讳 楚藩 ,字 青云 , 湖北 鄂城 人也。性豪爽,有大节。”
(6).指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对小节而言)。《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虽苛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明史·赵时春传》:“大臣宜待以礼,取大节,略小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权臣奢俭》:“然大臣臧否,自当论其大节,初不在奢与俭也。”
(7).重要的节日。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大节七日假》:“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 ——《漢語大詞典》
(2).指基本的法则。《淮南子·说林训》:“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小变不足以妨大节。”
(3).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何晏 集解:“大节,安国家,定社稷。”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但遇到大节临头的时候,你却要丝毫也不苟且、不迁就。”
(4).临难不苟的节操。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 姚思廉 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
(5).高远宏大的志节、节概。《后汉书·马援传》:“﹝ 刘秀 ﹞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 高帝 同。” 宋 苏轼 《伊尹论》:“辨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公讳 楚藩 ,字 青云 , 湖北 鄂城 人也。性豪爽,有大节。”
(6).指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对小节而言)。《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虽苛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明史·赵时春传》:“大臣宜待以礼,取大节,略小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权臣奢俭》:“然大臣臧否,自当论其大节,初不在奢与俭也。”
(7).重要的节日。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大节七日假》:“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 不好:~听。~看。
-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 仇怨:排~解纷。
- 诘责,质问:发~。非~。责~。
- 古同“傩”。
夺 ( 奪 ) duó
夺 [ duó ]
- 抢,强取:抢~。掠~。巧取豪~。强(qiāng )词~理。
- 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魁。~冠(guàn )。
- 冲开:~门而出。
- 丧失,削除:剥~。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 晃动:光彩~目。
- 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
- 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
嘉谟(嘉謨)jiā mó
犹嘉谋。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忠言嘉謨,曰:‘言合 稷 契 谓之忠,謨合 皋陶 谓之嘉。’”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能事闻重译,嘉謨及远黎。”《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回目:“滔滔黄水观察嘉謨。” ——《漢語大詞典》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名-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