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矧 shěn《國語辭典》
矧 [ shěn ]
连- 况且。晋·陶渊明〈劝农〉诗六首之四:「相彼贤达,犹勤垄亩;矧伊众庶,曳裾拱手!」《南史·卷三五·顾觊之传》:「死且不惮,矧伊刑罚;身且不爱,何况妻子。」
- 亦。《书经·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 齿根。《礼记·曲礼上》:「笑不至矧,怒不自詈。」汉·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通「龂」。
伊 yī《國語辭典》
伊 [ yī ]
代- 第三人称代名词,相当于「彼」、「他」。《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你」。《董西厢·卷七》:「我于伊志诚没倦怠,你于我坚心莫更改。」元·佚名《马陵道·第三折》:「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
- 表示肯定,相当于「是」。《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
-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文选·陆机·文赋》:「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 文言助词,表示「刚刚」的意思。如:「就职伊始」、「开幕伊始」。
- 姓。如商朝有伊尹。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最 zuì《國語辭典》
最 [ zuì ]
副- 至极。如:「最好」、「最大」、「最美」。《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 凡、总计。《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汉·王符《潜夫论·实贡》:「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 菁华,居首要性的人或物。唐·司马札〈卖花者〉诗:「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
- 聚合。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最其诗,得三卷,属某为序。」
灵 ( 靈 ) líng
灵 [ líng ]
- 有效验:~验。~丹妙药。
- 聪明,不呆滞:~巧。机~。~慧。
- 敏捷的心理活动:~机。~感。~性。
- 精神:~魂。心~。英~。
- 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精~。
- 反映敏捷,活动迅速:~活。~犀。~便(biàn )。
- 关于死人的:幽~。~魂。~柩。
胡为(胡爲)hú wéi
何为,为什么。《诗·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礼记·檀弓上》:“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汉书·黥布传》:“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 颜师古 注:“胡,何也。”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宋 苏轼 《郑州别后马上寄子由》诗:“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嗟我胡为在尘网,远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画梦录·扇上的烟云》:“你这些话又胡为而来?我一点儿也不能追踪你思想的道路。”
胡作非为;任意乱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駡,饮恨而终。”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二折:“由他閒戏,任你胡为。”《红楼梦》第一一一回:“ 寳釵 听着这话,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该给他行礼,但只老太太去世,咱们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盖 中国 艺术家,一向喜欢介绍 欧洲 十九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 ——《漢語大詞典》
胡作非为;任意乱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駡,饮恨而终。”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二折:“由他閒戏,任你胡为。”《红楼梦》第一一一回:“ 寳釵 听着这话,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该给他行礼,但只老太太去世,咱们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盖 中国 艺术家,一向喜欢介绍 欧洲 十九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 ——《漢語大詞典》
长戚(長慼)cháng qī
亦作“ 长慼 ”。 常怀忧愁。 汉 马融 《长笛赋》:“听簉弄者,遥思於古昔,虞志於怛惕,以知长戚之不能閒居焉。” 晋 潘岳 《寡妇赋》:“情长慼以永慕兮,思弥远而逾深。” ——《漢語大詞典》
戚 qī《國語辭典》
戚 [ qī ]
名- 亲属。如:「近戚」、「远戚」、「亲戚」。
- 武器名。即斧,亦可作为舞具。《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 悲哀、忧伤。唐·韩愈〈争臣论〉:「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姓。如明代有戚继光。
- 亲近。《书经·金縢》:「未可以戚我先王。」
- 愤怒。《礼记·檀弓下》:「舞斯愠,愠斯戚。」
戚 [ cù ]
形- 急迫、紧迫。《周礼·冬官考工记》:「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同「促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