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杏园春事过十载,看花浪作儒生荣。

吴希贤明代〕《张克振归顺德

张君自是南海英,风云早岁抟鹏程。杏园春事过十载,看花浪作儒生荣。

风云满面春衫碧,客里携书笑相觅。玉堂尊酒意未阑,亲舍孤云愁转剧。

西风吹衣归兴便,与君岐路齐扬鞭。吴山越水路迢递,惊涛骇浪浮虚船。

残腊催人惄如渴,到此踌躇复言别。行程杳杳随江鸿,乡梦依依共明月。

高堂寿酒乐事多,堂前双桂春婆娑。天伦自分足怡悦,功名休叹成蹉跎。

故山薇蕨君莫采,万里青霄壮心在。他年花发曲江春,听雨亭前重相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杏园春事看花儒生

杏园(杏園)xìng yuán
(1).杏树园。 唐 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诗:“寂寂孤鶯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峤 《酒泉子》词:“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
(2).园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唐 贾岛 《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 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神龙 已来, 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宋 王禹偁 《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 杏园 鶯蝶如相识,应恠重来蒨綬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 杏园 料已题诗罢,望 长安 使人悲诧。”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类·柳》:“杏园一宴,桃李春官。”
(4).古 黄河 渡口名。 唐 郭子仪 曾自此渡 河 讨 安庆绪 。今为 河南省 汲县 杏园镇 。 唐 杜甫 《垂老别》诗:“ 土门 壁甚坚, 杏园 度亦难。”《新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自 杏园 济 河 ,围 卫州 。”  ——《漢語大詞典》
春事 chūn shì
(1).春耕之事。《管子·幼官》:“地气发,戒春事。”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宋 王初寮 《履道象州上元》诗:“幽怀不自閒,欲逐春事起。安得五亩园,种蔬引江水。”
(2).春色;春意。 唐 徐晶 《同蔡孚〈五亭咏〉》:“幽栖可怜处,春事满林扉。” 明 刘基 《次李子庚韵》:“风落餘花春事非,愁心烟雨共霏霏。” 清 曹寅 《菜花歌》:“四月 吴 中春事足,四郊花气穿城瀆。”
(3).特指花事。 宋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诗:“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4).指男女欢爱。 明 沈仕 《偶见》曲之二:“交鸞凤春事无涯,不觉香露滴、牡丹芽。”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十 shí《國語辭典》

十 [ shí ]

  1. 数目字,为九加一的总和。大写为「拾」,阿拉伯数字作「10」。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满足、完满。如:「十足」、「十全十美」。
载 ( 載 ) zǎi/zài
载 [ zǎi ]
  1.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2.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载 [ zài ]
  1.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2. 充满:怨声~道。
  3.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4. 姓。
看花 kàn huā
唐 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 长安 城中看花的风俗。 唐 刘禹锡 《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甲:“ 施肩吾 与 赵嘏 同年不睦, 嘏 旧失一目,以假珠代其精。故 施 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隻眼看花。’”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愿借酒杯,预贺看花之喜。”  ——《漢語大詞典》
浪 làng《國語辭典》

浪 [ làng ]

  1. 大的水波。如:「海浪」、「巨浪」。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凡物因振动而起伏如浪的都称为「浪」。如:「声浪」、「麦浪」。唐·陆龟蒙〈樵人十咏〉一○首之五:「争推好林浪,共约归时节。」
  3. 姓。如晋代有浪逢。
  1. 放纵不拘、放荡不正。如:「浪荡」、「浪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1. 虚妄、空。如:「浪得虚名」。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2. 轻率、随意。如:「浪费」。唐·张籍〈赠王秘书〉诗:「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浪 [ láng ]

  1. 参见「浪浪」、「沧浪」等条。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儒生 rú shēng
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之降 汉 ,从儒生弟子百餘人。”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列子·周穆王》:“ 鲁 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郁达夫 《读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感》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  ——《漢語大詞典》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1.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2. 受人敬重,与“”相对:光~。~升。~誉。
  3. “梧桐”的别称。
  4.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5.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