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大行来掌前。
司马光〔宋代〕《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
神林兴尽谋早归,草间露裛行径微。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
寒声淅沥入肝髓,乱影飘萧动毛发。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乐周回百步宽。
碧颇梨色湛无度,想像必有虬龙蟠。
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包泉张远势。
岸旁修竹逾万竿,飒飒长含风雨气。
寺门下望情豁然,桑柘纷披满一川。
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大行来掌前。
昔为孔氏悬泉庄,岩洞犹存荆棘荒。
到今其下多怪石,熊蹲豹护争轩昂。
嗟予归来苦不早,汩没朝市行欲老。
扪萝蹑屣须数游,筋力支离难自保。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
寒声淅沥入肝髓,乱影飘萧动毛发。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乐周回百步宽。
碧颇梨色湛无度,想像必有虬龙蟠。
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包泉张远势。
岸旁修竹逾万竿,飒飒长含风雨气。
寺门下望情豁然,桑柘纷披满一川。
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大行来掌前。
昔为孔氏悬泉庄,岩洞犹存荆棘荒。
到今其下多怪石,熊蹲豹护争轩昂。
嗟予归来苦不早,汩没朝市行欲老。
扪萝蹑屣须数游,筋力支离难自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嵩高 sōng gāo
(1).即 嵩山 。《史记·封禅书》:“昔 三代 之居,皆在 河 洛 之间,故 嵩高 为中岳。” 晋 戴祚 《西征记》:“ 嵩高山 ,东 太室 ,西 少室 ,相去七十里。 嵩高 ,总名也。”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其名有序,则 太室 西偏;其位可知,则 嵩高 佐命。”
(2).高峻。《礼记·孔子闲居》:“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峡则 河 不容舠。”
(3).崇高;尊贵。《汉书·扬雄传上》:“瞰 帝唐 之嵩高兮,眽隆 周 之大寧。”《隶释·汉太尉刘宽后碑》:“公以嵩高之门,好谦俭之操,布衣糲食,涉履寒苦。” ——《漢語大詞典》
(2).高峻。《礼记·孔子闲居》:“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峡则 河 不容舠。”
(3).崇高;尊贵。《汉书·扬雄传上》:“瞰 帝唐 之嵩高兮,眽隆 周 之大寧。”《隶释·汉太尉刘宽后碑》:“公以嵩高之门,好谦俭之操,布衣糲食,涉履寒苦。” ——《漢語大詞典》
女 nǚ/rǔ《國語辭典》
女 [ nǚ ]
名- 女子,与「男」相对。如:「才女」、「男女平等」。《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南蛮传》:「贵女贱男,同姓为婚。」
- 女儿。如:「生儿育女」。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四颗星。《晋书·卷一二·天文志中》:「怀帝永嘉六年七月,荧惑、岁星、太白聚牛、女之间。」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女性的、雌性的。如:「女道士」。《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崔绍》:「畜一女猫,常往来绍家捕鼠。」
- 幼小、柔弱。《诗经·豳风·七月》:「猗彼女桑。」
女 [ rǔ ]
代- 你。《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同「汝 」。
- 姓。如商代有女方。
女 [ nǜ ]
动- 将女儿许配给他人。《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姑。」《聊斋志异·卷六·江城》:「临江高蕃,少慧,仪容秀美。十四岁入邑庠,富室争女之。」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列 liè《國語辭典》
列 [ liè ]
名- 行次。《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濟,而未成列。」《禮記·喪大記》:「火三列,黼三列。」唐·孔穎達·正義:「列,行也。」
- 位次、職位。《論語·季氏》:「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 類。如:「這不在討論之列。」、「他們公司開發出新系列的產品。」
- 量詞。計算成行成列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列火車」、「營房前站著一列士兵。」
- 姓。如戰國時有列禦寇。
- 分解、分開。《漢書·卷八五·谷永傳》:「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通「裂」。
- 依次排比。如:「排列」、「陳列」、「列隊」。晉·陶淵明〈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 安排、放入。如:「大家的意見均列入紀錄。」
- 各、眾。如:「列國」、「列祖列宗」。《紅樓夢·第六二回》:「我來了,全仗列位扶持。」
- 一一的。如:「列舉」。
左右 zuǒ yòu
(1).帮助;辅佐。《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孔颖达 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国语·晋语四》:“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 清 刘大櫆 《程孺人传》:“ 吴 君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
(2).袒护;保护。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办) 郭多 不? 多 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复》:“有告监文思院 常良孙 赃墨事,朝廷下之 临安 狱,久不得其情,上意谓京尹左右之;尹不自安。” 清 戴名世 《程之藩传》:“ 鸣球 濒行属巡抚 宋一鹤 、巡按 汪承詔 斥逐之。两人不肯,且为左右之甚力。”
(3).支配;控制。《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 楚 师伐 齐 ,取 穀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杜预 注:“左右,谓进退在己。”《国语·越语上》:“寡君帅 越国 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韦昭 注:“左右,在君所用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 本 ( 周本 )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 祚 左右其事。” 李大钊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
(4).分辩或论断其高低、优劣。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於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 宋 文天祥 《刘定伯墓志铭》:“或不约经造,至则善为言谭,名理蠭出。意所左右,辩者不可詰。”
(5).左面和右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御史再三推辞,定要傍坐,只得左右相对。”
(6).附近;两旁。《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 人逐之,左右角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頽基焉。”
(7).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 汉 王充 《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生携 鶯 宵奔 蒲州 ,时二更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十日左右总可到。”
(8).犹言向背。《后汉书·郅恽传》:“ 惲 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 李贤 注:“左右犹向背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方乱事之初作也,叛者不过工程等三营,其餘马步砲各营并怀观望,意将伺动静,以为左右。”
(9).身边。《诗·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前定》:“又在 萧中道 者,日侍左右。忽得罪,黜为外郡监。”
(10).近臣;侍从。《左传·宣公二十年》:“﹝ 楚子 ﹞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北史·尧君素传》:“ 煬帝 为 晋王 时, 君素 为左右。”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离了官房没了倚靠,絶了左右没了牙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知县大怒,教左右执下庙官送狱勘罪。”
(11).将帅和车右。《左传·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 杜预 注:“左,将帅。右,车右。”
(12).不直称对方,而称其执事者,表示尊敬。 战国 乐毅 《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史记·张仪列传》:“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於左右。”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小僧有情曲,欲陈露左右。”
(13).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懣以晓左右。”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书》:“前送马圉人回州,曾有书奉谢,并陈一切,想达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季黻 君左右。”
(14).各方面。《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嗣源 危殆者数四,赖宣徽使 李绍宏 左右营护,以是得全。”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事姑之礼,左右无违。”
(15).反正;横竖。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左右这里无有外人,喒两个慢慢的吃。”《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一不做,二不休,左右是歹了。”《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左右我们丫头们更算不得什么了!” 浩然 《艳阳天》第三章:“眼下 东山坞 的人,还能说旁的事情?左右都是分麦子。” ——《漢語大詞典》
(2).袒护;保护。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办) 郭多 不? 多 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复》:“有告监文思院 常良孙 赃墨事,朝廷下之 临安 狱,久不得其情,上意谓京尹左右之;尹不自安。” 清 戴名世 《程之藩传》:“ 鸣球 濒行属巡抚 宋一鹤 、巡按 汪承詔 斥逐之。两人不肯,且为左右之甚力。”
(3).支配;控制。《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 楚 师伐 齐 ,取 穀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杜预 注:“左右,谓进退在己。”《国语·越语上》:“寡君帅 越国 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韦昭 注:“左右,在君所用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 本 ( 周本 )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 祚 左右其事。” 李大钊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
(4).分辩或论断其高低、优劣。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於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 宋 文天祥 《刘定伯墓志铭》:“或不约经造,至则善为言谭,名理蠭出。意所左右,辩者不可詰。”
(5).左面和右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御史再三推辞,定要傍坐,只得左右相对。”
(6).附近;两旁。《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 人逐之,左右角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頽基焉。”
(7).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 汉 王充 《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生携 鶯 宵奔 蒲州 ,时二更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十日左右总可到。”
(8).犹言向背。《后汉书·郅恽传》:“ 惲 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 李贤 注:“左右犹向背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方乱事之初作也,叛者不过工程等三营,其餘马步砲各营并怀观望,意将伺动静,以为左右。”
(9).身边。《诗·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前定》:“又在 萧中道 者,日侍左右。忽得罪,黜为外郡监。”
(10).近臣;侍从。《左传·宣公二十年》:“﹝ 楚子 ﹞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北史·尧君素传》:“ 煬帝 为 晋王 时, 君素 为左右。”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离了官房没了倚靠,絶了左右没了牙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知县大怒,教左右执下庙官送狱勘罪。”
(11).将帅和车右。《左传·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 杜预 注:“左,将帅。右,车右。”
(12).不直称对方,而称其执事者,表示尊敬。 战国 乐毅 《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史记·张仪列传》:“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於左右。”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小僧有情曲,欲陈露左右。”
(13).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懣以晓左右。”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书》:“前送马圉人回州,曾有书奉谢,并陈一切,想达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季黻 君左右。”
(14).各方面。《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嗣源 危殆者数四,赖宣徽使 李绍宏 左右营护,以是得全。”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事姑之礼,左右无违。”
(15).反正;横竖。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左右这里无有外人,喒两个慢慢的吃。”《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一不做,二不休,左右是歹了。”《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左右我们丫头们更算不得什么了!” 浩然 《艳阳天》第三章:“眼下 东山坞 的人,还能说旁的事情?左右都是分麦子。” ——《漢語大詞典》
王屋 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漢語大詞典》
大行 dà háng
(1).远行。《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以 鲁国 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於大行,又谓 重 也肥?” 杨伯峻 注:“大行,犹远行。”
(2).广为推行;普遍流行。《孟子·公孙丑上》:“且以 文王 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 、 周公 继之,然后大行。”《后汉书·张奂传》:“ 羌 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 奂 正身絜己,威行大行。”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古文尚书》﹞至 隋 购募,乃得其篇, 唐 孔颖达 疏之,遂大行於世。”
(3).行大事。《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管子·小匡》:“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 隰朋 ,请立为大行。” 尹知章 注:“大行,大使之官。”按此即《周礼·秋官》的大行人。 汉 称典客, 景帝 时改名大行。《汉书·百官公卿表》作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名大鸿胪。参阅《后汉书·百官志二》。
(5).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 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后汉书·安帝纪》:“ 孝和皇帝 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李贤 注引 韦昭 曰:“大行者,不反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称大行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惟 元嘉 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行皇后崩於 显阳殿 。”
(6).高尚的德行。《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百喻经·债半钱喻》:“要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己身,不顾礼义。”
大路。《战国策·魏策四》:“今臣者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 楚 。’”
即 太行山 。《书·禹贡》:“ 大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 遂伐 晋 ,取 朝歌 。为二队,入 孟门 ,登 大行 。” 杜预 注:“ 大行山 在 河北郡 北。” ——《漢語大詞典》
(2).广为推行;普遍流行。《孟子·公孙丑上》:“且以 文王 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 、 周公 继之,然后大行。”《后汉书·张奂传》:“ 羌 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 奂 正身絜己,威行大行。”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古文尚书》﹞至 隋 购募,乃得其篇, 唐 孔颖达 疏之,遂大行於世。”
(3).行大事。《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管子·小匡》:“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 隰朋 ,请立为大行。” 尹知章 注:“大行,大使之官。”按此即《周礼·秋官》的大行人。 汉 称典客, 景帝 时改名大行。《汉书·百官公卿表》作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名大鸿胪。参阅《后汉书·百官志二》。
(5).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 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后汉书·安帝纪》:“ 孝和皇帝 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李贤 注引 韦昭 曰:“大行者,不反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称大行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惟 元嘉 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行皇后崩於 显阳殿 。”
(6).高尚的德行。《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百喻经·债半钱喻》:“要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己身,不顾礼义。”
大路。《战国策·魏策四》:“今臣者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 楚 。’”
即 太行山 。《书·禹贡》:“ 大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 遂伐 晋 ,取 朝歌 。为二队,入 孟门 ,登 大行 。” 杜预 注:“ 大行山 在 河北郡 北。”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掌 zhǎng《國語辭典》
掌 [ zhǎng ]
名- 手心、足心。如:「鼓掌」、「脚掌」、「易如反掌」。
- 动物的脚底。如:「熊掌」、「鸭掌」。
- 量词。计算武术招数的单位。如:「一掌毙命」、「降龙十八掌」。
- 钉缝在鞋底前、后部分的皮子或橡胶。如:「钉一块掌儿。」
- 姓。如晋代有掌同。
- 用手掌打。如:「掌嘴」。
- 管理、主持。如:「掌舵」、「掌政」、「职掌大权」。
- 北方方言。指搁放、加上。如:「记得掌点儿盐到汤里。」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形-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