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子虚 zǐ xū
(1). 汉 司马相如 作《子虚赋》,假托 子虚 、 乌有先生 、 亡是公 三人互相问答。后因称虚构或不真实的事为“子虚”。《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相如 以‘子虚’,虚言也,为 楚 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 齐 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开运靖康之祸》:“然考之 五代 新旧史,初无是説,安知非託子虚以欺世哉?”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 花杰 所劾 文端 他事,经诸大臣会讯,均属子虚。” 沈昌眉 《和弟》诗:“道路有传闻,传闻皆子虚。”
(2).《子虚赋》的省称。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著论準《过秦》,作赋拟《子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昔《储説》始出,《子虚》初成, 秦皇 、 汉武 ,恨不同时。” 唐 黄滔 《御试》诗之二:“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漢語大詞典》
(2).《子虚赋》的省称。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著论準《过秦》,作赋拟《子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昔《储説》始出,《子虚》初成, 秦皇 、 汉武 ,恨不同时。” 唐 黄滔 《御试》诗之二:“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同时(同時)tóng shí
(1).同时代;同一时候。《庄子·盗跖》:“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絶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 唐 杜甫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乾坤几反覆, 扬 马 宜同时。”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两人同时对望了一下,都了解那意义。”
(2).犹当时,那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秘书新省成, 徽庙 临幸, 孙叔诣 参政作贺表……同时无能及者。”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繁彦举 ﹞竟流落以死,同时有 郑云表 者,慕 彦举 之为人,作诗挽之。”
(3).并且。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秦牧 《艺海拾贝·知识之网》:“ 意大利 的 达·芬奇 ,不但是画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 ——《漢語大詞典》
(2).犹当时,那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秘书新省成, 徽庙 临幸, 孙叔诣 参政作贺表……同时无能及者。”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繁彦举 ﹞竟流落以死,同时有 郑云表 者,慕 彦举 之为人,作诗挽之。”
(3).并且。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秦牧 《艺海拾贝·知识之网》:“ 意大利 的 达·芬奇 ,不但是画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 ——《漢語大詞典》
飘然(飄然)piāo rán
(1).轻捷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往若飘然,去则难从。” 唐 李白 《古风》之七:“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 冰心 《三年》:“她没有等到 槃 的回答,又飘然的走到茶桌旁边去。”
(2).飘泊貌;流落散失貌。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而中世以来,为道之士,莫不飘然絶跡幽隐,何也?” 宋 刘克庄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词:“老矣征衫,飘然客路。” 明 徐元 《八义记·周坚沽酒》:“父母双亡妻未娶,一生好酒任飘然。留落在 晋阳 间,蹉跎不觉又三年。”
(3).高远貌;超脱貌。《文选·成公绥〈啸赋〉》:“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刘良 注:“飘然,高远貌。”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 白 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宋 苏轼 《上梅直讲书》:“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明 刘基 《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履其地,思其人,寧不飘然有凌云之志哉!”
(4).轻松闲适貌。 元 曹之谦 《东坡赤壁图》诗:“ 雪堂 闭户读书史,兴来飘然弄云水。”《红楼梦》第七八回:“闻馥郁而飘然兮,纫蘅杜以为佩耶?”
(5).飘残貌。 元 张可久 《折桂令·别后》曲:“花已飘然,春将暮矣。” ——《漢語大詞典》
(2).飘泊貌;流落散失貌。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而中世以来,为道之士,莫不飘然絶跡幽隐,何也?” 宋 刘克庄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词:“老矣征衫,飘然客路。” 明 徐元 《八义记·周坚沽酒》:“父母双亡妻未娶,一生好酒任飘然。留落在 晋阳 间,蹉跎不觉又三年。”
(3).高远貌;超脱貌。《文选·成公绥〈啸赋〉》:“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刘良 注:“飘然,高远貌。”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 白 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宋 苏轼 《上梅直讲书》:“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明 刘基 《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履其地,思其人,寧不飘然有凌云之志哉!”
(4).轻松闲适貌。 元 曹之谦 《东坡赤壁图》诗:“ 雪堂 闭户读书史,兴来飘然弄云水。”《红楼梦》第七八回:“闻馥郁而飘然兮,纫蘅杜以为佩耶?”
(5).飘残貌。 元 张可久 《折桂令·别后》曲:“花已飘然,春将暮矣。” ——《漢語大詞典》
气 ( 氣 ) qì《國語辭典》
气 [ qì ]
名- 云气。《说文解字·气部》:「气,云气也。」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凌云(凌雲,淩雲)líng yún
直上云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唐 裴夷直 《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水浒传》第三九回:“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 黄巢 不丈夫。”《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久有凌云志,重上 井冈山 。”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