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国家方有道,天地得无心。

汤显祖明代〕《奉寄李苍门谏议并呈省院诸公二十韵

汉壁蓝光远,秦关紫气深。
宝莲开华岳,仙树出咸林。
夕拜连封事,宸游费雅箴。
国家方有道,天地得无心。
震位迟佳气,西师急好音。
数灾山少木,厥贡土惟金。
渐觉风谣苦,长看日气祲。
茧丝抽欲老,仗马噤难任。
地大谁为政,天高汝作霖。
英奇才世出,虚薄病年侵。
愧见同门友,愁闻倚柱吟。
越中随奏计,朝下惬攀寻。
绣辔凌朝践,清尊薄夜斟。
赏新喧散帙,怀旧默沾襟。
自合王乔履,谁分子贱琴。
羁孤魂莽苍,朝集意萧森。
路尽求牵复,春多肯幸临。
子牟留魏阙,陶令去江浔。
报玖将遗佩,弹冠拟合簪。
桑榆如薄照,兰菊待分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国家有道天地得无

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有道 yǒu dào
(1).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郑玄 注:“道,多才艺者。”《史记·游侠列传序》:“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廪, 伊尹 负於鼎俎…… 仲尼 畏 匡 ,菜色 陈 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后汉书·安帝纪》:“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 唐 韩愈 《争臣论》:“或问諫议大夫 阳城 於 愈 ,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有道,有道德者。”《文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於侧陋,开敢諫之直言。” 薛综 注:“举有道之士而用之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 敬 五十之年,齗齗此事,不日进,则日退,惟得有道教正之,或可不为流俗人所限。”
(3).谓政治清明。《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天下有道,人皆乐也。”《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指政治清明之世。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莫乱三上章,有道贫贱耻。”
(5).有办法。《管子·地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
(6). 汉 代选举科目之一。《后汉书·桓荣传》:“后举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并辟,皆不应。”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 豫章 太守 陈蕃 ,太守 黄琼 辟皆不就,举有道,拜 太原 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漢語大詞典》
天地 tiān dì
(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归去已乱离,始忧天地小。”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种日记的人们很不少。”
(2).犹天下。《文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 注:“天地,犹天下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楚老》:“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
(3).指天地神灵。《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 李白 《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 魏源 《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刘四爷 更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天地。”  ——《漢語大詞典》
得无(得無)dé wú
亦作“ 得亡 ”。亦作“行毋”。 犹言能不;岂不;莫非。《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汉书·赵充国传》:“我告 汉 军 先零 所在,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客曰:‘事毕,先生作一事特戏者。’ 玄 曰:‘君得无即欲有所见乎?’乃嗽口中饭,尽变大蜂数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 唐 韩愈 《答胡生书》:“雨不止,薪芻价益高,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屡矣蹉跎,虽粗有少年之志,斐然狂简,得毋貽小子之嗤?” 元 房祺 《〈河汾诸老诗集〉后序》:“或曰, 兊斋 云中 应 人也,吾子列 河 汾 之间,得无附会歟?”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