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兮门楣光复光,继起更有闺中杰。
夏子麟〔清代〕《题太原王氏双节徵文启后》
皇古重三纲,天柱地维共立极。君臣父子夫妇互相联系,为我文化之发源,四五千年不相贼。
法穷而变固,有时不在纲纽尽破裂。今何时兮,沧海横流,千里金堤决。
今何世兮,焚焬赫烈,昆冈一炬玉石无分别。地维倾,天柱折。
簧鼓万千人,裂冠毁冕澜翻舌。四维一无存,那复言贞节?
嗟我神明胄,祸同猛兽烈。卓哉野王有贤裔,不在须眉在巾帼。
于归太原王,门第称赫赫。匝地黄巾来,祸如洪水逼。
巢覆无完卵,夫为贼所磔。淋漓碧血惨模糊,斯时对之心如剨。
随夫到黄泉,谁与存宗祏?忍死待须臾,谁与诉肝膈。
立嗣有后一生心,五十八年驹过隙。发虽苍,心常赤。
赫兮门楣光复光,继起更有闺中杰。太原王,南阳叶,丝萝缔,两情惬。
夫婿无命欲何如,玉楼忽赴修文牒。从此首飞蓬,膏沐不复泽。
揽镜泪如麻,呻吟卧床席。手掣并剪断青丝,门掩秋风纑夜辟。
虽无子,犹有侄。郑重蒸尝殷付托,抚之十年如一日。
欲迪前人光,赖有后人哲。泷冈表,舍人书,后人览之欷歔绝。
哑哑念慈乌,中心悲郁结。匍匐述哀辞大府,叩求营绰楔。
快哉东海公,准予褒扬无齮龁。呜呼,百年富贵如浮云,惟此芳名耿不灭。
视彼犬羊俦,能无天渊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赫 hè《國語辭典》
赫 [ hè ]
形- 盛红的样子。《说文解字·赤部》:「赫,大赤貌。」《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汉·毛亨·传:「赫,赤貌。」
- 明亮。《荀子·天论》:「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 显明、盛大。如:「显赫」、「威赫」。《诗经·商颂·那》:「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唐·王绩〈过汉故城〉诗:「何其赫隆盛,自谓保灵长。」
- 怒。《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汉·郑玄·笺:「赫,怒意。」《汉书·卷五一·枚乘传》:「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
- 显耀。《诗经·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唐·孔颖达·正义:「以赫是明貌,故为显也。」三国魏·阮籍〈采薪者歌〉:「留侯起亡虏,威武赫荒夷。」
- 恫吓、恐吓。《诗经·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汉·郑玄·笺:「口距人谓之赫。」通「吓」。
- 分解。《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
- 赫兹的简称。参见「赫兹 」条。
- 姓。如明代有赫德。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助-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门楣(門楣)mén méi
(1).亦作“ 门眉 ”。门框上端的横木。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阳城驿〉》:“改为避贤驛,大署於门楣。”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天父暗置一硃书在燕寝门眉罅中,批云‘天王大道君王全’七字。” 冰心 《去国·斯人独憔悴》:“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楣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
(2).门庭;门第。 唐 陈元光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五折:“两家都是好门楣,结下 朱 陈 事更宜。” 徐特立 《我对于青年的希望》:“你们要光大门楣。”
(3).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后以“门楣”指能光大门第的女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五年》:“ 杨贵妃 方有宠……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 胡三省 注:“凡人作室,自外至者,见其门楣宏敞,则为壮观。言 杨 家因生女而宗门崇显也。或曰:门以楣而撑拄,言生女能撑拄门户也。” 宋 苏轼 《昭君村》诗:“人言生女作门楣, 昭君 当时忧色衰。”
(4).指女婿。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我穷则穷是秀才的妻室,你穷则穷是府君的门楣。”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就写表奏与吾皇知,与他官拜清要地,务要来我处为门楣。” ——《漢語大詞典》
(2).门庭;门第。 唐 陈元光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五折:“两家都是好门楣,结下 朱 陈 事更宜。” 徐特立 《我对于青年的希望》:“你们要光大门楣。”
(3).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后以“门楣”指能光大门第的女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五年》:“ 杨贵妃 方有宠……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 胡三省 注:“凡人作室,自外至者,见其门楣宏敞,则为壮观。言 杨 家因生女而宗门崇显也。或曰:门以楣而撑拄,言生女能撑拄门户也。” 宋 苏轼 《昭君村》诗:“人言生女作门楣, 昭君 当时忧色衰。”
(4).指女婿。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我穷则穷是秀才的妻室,你穷则穷是府君的门楣。”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就写表奏与吾皇知,与他官拜清要地,务要来我处为门楣。” ——《漢語大詞典》
光复(光復)guāng fù
恢复,收复。《晋书·桓温传》:“光復旧京,疆理 华夏 。”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光復丕基,迈 文帝 大横之兆。” 章炳麟 《〈革命军〉序》:“今 中国 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復也,非革命云尔。”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名-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 姓。如晋代有光逸。
-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继起(繼起)jì qǐ
继续兴起。 清 朱焘 《北窗呓语》:“独名重之士,每致继起无人。”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自歷史变故,诸子继起,意内言外,分析始多。”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八节:“ 四川 大邑 反教会斗争爆发后, 川 南大震。 崇庆 、 灌县 、 郫县 等地先后继起, 綦江 且有义和团的活动。”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闺中(閨中)guī zhōng
(1).宫室之中;馆室之内。《楚辞·离骚》:“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王逸 注:“言君处宫殿之中,其闺深远,忠言难通。” 清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明鐙曜闺中,清风凄已寒。”
(2).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游士某,在 广陵 纳一妾,颇嫺文墨,意甚相得,时於闺中倡和。” 鲁迅 《呐喊·阿Q正传》:“然而不多久,这 阿Q 的大名忽又传遍了 未庄 闺中。”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游士某,在 广陵 纳一妾,颇嫺文墨,意甚相得,时於闺中倡和。” 鲁迅 《呐喊·阿Q正传》:“然而不多久,这 阿Q 的大名忽又传遍了 未庄 闺中。” ——《漢語大詞典》
杰 ( 傑 ) jié《國語辭典》
杰 [ jié ]
- 同「杰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