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礼敷天下信,乐正神人和。

庾信南北朝〕《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 宫调曲五首 其一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

继天爰立长,安民乃树君。其明广如日,其泽厚如云。

惟昔我文祖,拨乱拒讴歌。三分未抚运,八百不陵河。

礼敷天下信,乐正神人和。风尘行息警,江海欲无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下乐正神人

礼 ( 禮 ) lǐ
礼 [ lǐ ]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敷 fū《國語辭典》

敷 [ fū ]

  1. 散布、传布。《书经·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帝。」唐·皮日休〈十原系述·原弈〉:「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2. 陈述。《诗经·商颂·长发》:「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书赏理,敷文奏怀。」
  3. 铺设、展开。《书经·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楚辞·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4. 涂抹。如:「敷脸」、「敷药」。《红楼梦·第三四回》:「宝姑娘送去的药,我给二爷敷上了,比先好些了。」
  5. 足够。如:「入不敷出」。《三国演义·第三○回》:「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天下 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乐正(樂正)yuè zhèng
(1).谓整理音乐篇章。《论语·子罕》:“子曰:‘吾自 卫 反 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邢昺 疏:“ 孔子 以 定 十四年去 鲁 应聘诸国, 鲁哀公 十一年自 卫 反 鲁 ,是时道衰乐废, 孔子 来还乃正之。”
(2).指音乐的正声。《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於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龢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
(3).古时乐官之长。《仪礼·乡射礼》:“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 郑玄 注:“正,长也。” 贾公彦 疏:“案《周礼》有大司乐、乐师,天子之官。此乐正,诸侯及士大夫之官,当天子大司乐……云长,乐官之长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昔 虞舜 之祀,乐正重讚,盖唱发之辞也。”《宋史·乐志三》:“ 开封 布衣 叶防 上书论乐器、律曲……帝以乐律絶学, 防 草莱中习之尤难,乃补 防 为乐正。”
(4).复姓。 战国 时有 乐正克 。见《孟子·梁惠王下》。  ——《漢語大詞典》
神人 shén rén
(1).谓神和人。《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昭公元年》:“为 晋 正卿,以主诸侯,而儕於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 杜预 注:“民为神主,不恤民,故神人皆去。”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末帝昏乱,神人弃之。” 明 张居正 《答王鉴川书》:“边境敉寧,神人胥庆。”
(2).神奇非凡的人。谓其姿容、行止、技艺等非常人所及。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西施 、 郑旦 ﹞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靚妆於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二女童运剑为彼此互刺之状……只见两条白练,半空飞遶,并不看见有人。有顿饭时候,然后下来,气不喘,色不变。 程元玉 嘆道:‘真神人也!’”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天人、圣人并推,可合称为神人。”
(3).犹神仙。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 蓬莱 神人。” 汉 扬雄 《长杨赋》:“听庙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祜。”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顿轡海徒涌,神人身更长。”《云笈七籤》卷七七:“﹝ 刘子南 ﹞独为寇所围,矢下如雨,未至 子南 马数尺,矢輒堕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