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京如可作,文靖公亦喜。
仇远〔元代〕《送虞师宪赴延平书院山长》
我师文靖公,一传子朱子。
佩服中庸书,静中识根柢。
秋月湛冰壶,莹彻无瑕滓。
延平建精舍,盛德宜世祀。
君往坐臯比,文行成粹美。
秋风送书船,南上二千里。
讶君来何暮,衿佩争倒屣。
鸣道铎方振,问字酒已俟。
九京如可作,文靖公亦喜。
予友有黄功,昔分教於此。
颇知文风盛,十室九儒士。
是行若登仙,剑气炯青紫。
只恐席未温,思归慕园绮。
佩服中庸书,静中识根柢。
秋月湛冰壶,莹彻无瑕滓。
延平建精舍,盛德宜世祀。
君往坐臯比,文行成粹美。
秋风送书船,南上二千里。
讶君来何暮,衿佩争倒屣。
鸣道铎方振,问字酒已俟。
九京如可作,文靖公亦喜。
予友有黄功,昔分教於此。
颇知文风盛,十室九儒士。
是行若登仙,剑气炯青紫。
只恐席未温,思归慕园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九京 jiǔ jīng
(1).即 九原 。 春秋 时 晋 大夫的墓地。《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于 九京 。” 韦昭 注:“京当为原。”《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 九京 也。” 郑玄 注:“ 晋 卿大夫之墓地在 九原 。京盖字之误。”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卷二:“ 方氏 曰:‘ 九京 即 九原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则九京、九原本通用。”
(2).泛指墓地。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3).犹九泉。指地下。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於九京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周实 《哭洗酲》诗:“詎知霹靂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墓地。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3).犹九泉。指地下。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於九京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周实 《哭洗酲》诗:“詎知霹靂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可作 kě zuò
再生;复生。《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於 九原 ,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韦昭 注:“作,起也。”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噫! 元 人可作,当必貰予。” ——《漢語大詞典》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名-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動-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靖 jìng《國語辭典》
靖 [ jìng ]
动- 平定。《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靖兵,好以为事。」唐·岑文本〈册赵王孝恭改封河间郡王文〉:「拥节西骛,靖巴汉之妖氛。」
- 治理。《诗经·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汉·毛亨·传:「靖,治。」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若不靖于本,而务救于末,则救之所为,乃祸之所起也。」
- 计划、图谋。《诗经·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嗟我后人,命其靡常,靖享尔位,瞻仰靡荒。」
- 恭敬。《管子·大匡》:「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
- 安定、平安。宋·曾巩〈试中书舍人制诰三道〉:「今方内靖嘉,百揆攸叙。」
- 清静。《管子·百心》:「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
- 姓。如唐代有靖君亮。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動-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 姓。如元代有喜同。
-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