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画屏张孔雀,罗带刺虬龙。

童轩明代〕《波金联句

扁舟江岸泊,晓日正曈昽。曙色分馀霭,波痕涨远荭。

川原缭绕动,晴影逶迤笼。滉漾丹霞散,熹微火剂融。

漫流惊跃冶,倒漾饮垂虹。皱縠挼红茜,祥光㶷镜铜。

桃花流片片,萍实泛溶溶。漪细萦缲缕,澜分叠綵绒。

龙宫呈锦丽,鲛室迸珠红。刍绿蒲萄滑,江青柳线茸。

暖云蒸荔子,秋水浸夫容。甲缝金鳞动,葳蕤宝髻松。

画屏张孔雀,罗带刺虬龙。星象天梯下,河潢斗府通。

棚山鳌结綵,机杼凤飞空。丽水珍堪拟,荥河瑞颇同。

支旗相荡目,冠佩尽朝宗。旧绣天吴拆,明妆越女从。

影涵歌扇小,凉渍舞衣浓。漫说然犀怪,还惊驾海雄。

推敲诗易得,镂刻画难工。绛蜡烧屏外,红螺吸月中。

钟期思复铸,嵇氏恨难镕。水母丝偏脆,周郎炬已攻。

自惭文燄狭,千里载孤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画屏孔雀罗带虬龙

画屏(畫屏)huà píng
(1).有画饰的屏风。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亦有曲帐画屏,素女綵扇。” 前蜀 韦庄 《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见寄四韵之什》:“落花带雪埋芳草,春雨和风溼画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两女对舞,长衣乱拂,香尘四散;舞罢,斜倚画屏。”
(2).《新唐书·后妃传上·太穆窦皇后》:“﹝父 毅 ﹞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 高祖 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后以“画屏”为择婿之典。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探婚》:“我羡你玉京游方少年,我羡你画屏间多妙选。”
(3).在屏条上作画。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吴》:“ 曹弗兴 , 吴兴 人,以画名冠絶一时。 孙权 命画屏,误墨成蝇状, 权 疑其真,以手弹之。”  ——《漢語大詞典》
张 ( 張 ) zhāng
张 [ zhāng ]
  1.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2. 商店开业:开~。
  3. 拉紧:紧~。~力。
  4. 扩大,夸大:夸~。
  5. 放纵,无拘束:乖~。嚣~。
  6. 料理,应酬:~罗。
  7. 惊惶,慌忙:~惶失措。
  8. 看,望:~望。
  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0. 量词:一~纸。三~桌子。几~嘴。两~弓。
  11. 姓。
孔雀 kǒng què
(1).鸟名。头上有羽冠。雄鸟颈部羽毛呈绿色,多带有金属光泽。尾羽延长成巨大尾屏,上具五色金翠钱纹,开屏时如彩扇,尤为艳丽。雌鸟无尾屏,羽色亦较差。产于热带,在我国仅见于 云南 。可供观赏,羽毛亦为装饰品。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唐 沈亚之 《为人撰乞巧文》:“假文羽於孔雀兮,而使擅夫佳丽。” 宋 孙光宪 《八拍蛮》词:“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 钟宽洪 《你好,亲爱的北京》诗:“ 毛主席 向孔雀借来了翅膀,托着边疆的孩子,飞到 北京 !”
(2).指羽扇。 唐 杜甫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之二:“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仇兆鳌 注引 朱瀚 曰:“孔雀,即羽扇。”又引《唐六典》曰:“尚輦局,掌舆輦伞扇。大朝会,则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旧翟羽扇, 开元 初改为绣孔雀。”  ——《漢語大詞典》
罗带(羅帶)luó dài
(1).丝织的衣带。 隋 李德林 《夏日》诗:“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粧。”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九:“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
(2).喻曲折的河流。 唐 白居易 《宅西有流水小楼临玩》诗:“水色波文何所似?麴尘罗带一条斜。” 宋 苏轼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之一:“繫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芒山。”  ——《漢語大詞典》
刺 cì/cī《國語辭典》

刺 [ cì ]

  1. 以尖銳的東西扎入。如:「穿刺」。《廣韻·入聲·昔韻》:「刺,穿也。」宋·陸游〈出塞曲〉:「佩刀一刺山為開,壯士大呼城為摧。」
  2. 暗殺。如:「行刺」、「刺殺」。《爾雅·釋詁上》:「刺,殺也。」《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3. 以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過失。如:「諷刺」、「譏刺」。《漢書·卷八九·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4. 暗中打聽。如:「刺探」。《漢書·卷七四·丙吉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唐·顏師古·注:「刺,謂探候之也。」
  5. 刺激使產生不好的感覺。如:「刺眼」、「刺耳」、「刺鼻」。
  1. 細而尖銳的東西。如:「竹刺」、「芒刺」、「魚刺」。
  2. 名片、名帖。如:「名刺」、「刺帖」、「投刺」。
  3. 姓。如唐代有刺正甫。
虬龙(虬龍)qiú lóng
(1).传说中的一种龙。《楚辞·天问》:“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王逸 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言寧有无角之龙,负熊兽以游戏者乎?” 唐 贾岛 《望山》诗:“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扬帆忽夭矫,赤水驂虬龙。”
(2).比喻盘曲的篆字。 傅尃 《周鼎》诗:“腹中奇字隐约见,刻画屈曲蟠虬龙。”
(3).比喻盘屈的树枝。 宋 苏轼 《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鶻之危巢,俯 冯夷 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清 姚鼐 《紫藤花下醉歌》:“虬龙两干拏空立,瓔珞万条垂地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