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岂惟异所志,羽翼有短长。

刘基明代〕《放歌行

鸿鹄搏紫霄,鸠守苞桑。
岂惟异所志,羽翼有短长。
玄阴变白昼,闇虚侵太阳。
一鹿走中原,熊虎竞腾骧。
植竿成垒壁,举袂为搀枪。
叱咤倒江河,蹴蹋摧山冈。
犬牙据险要,瓜瓣割土疆。
六奇夸曲逆,三略称子房。
磨牙各有伺,裂眦遥相望。
龙蛇未分明,智力正争强。
孔明鱼得水,毛遂锥脱囊。
雾晦豹始变,海激鹏乃翔。
嗟尔独何为,抱己自摧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岂惟异所羽翼短长

岂惟(豈惟)qǐ wéi
见“ 岂唯 ”。  ——《漢語大詞典》
异所(異所)yì suǒ
(1).不同处所。《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
(2).不同实质。《荀子·正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3).不同情态。《宋书·谢灵运传》:“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羣竦以嶻嶭,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悦。”  ——《漢語大詞典》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1.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2.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3. 姓。如元代有志能。
  1.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2.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羽翼 yǔ yì
(1).禽鸟的翼翅。《管子·霸形》:“寡人之有 仲父 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汉 严忌 《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翻然如畀之羽翼,追逸翮以并游;沛然如假之舟航,临长川而获济。” 太平天囯 洪大全 《临江仙》词:“几时舒羽翼,万里取长风。”
(2).指飞翔。 唐 韦应物 《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诗:“如何不相见,羽翼有高卑。” 宋 王安石 《鸱》诗:“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
(3).辅佐;维护。《吕氏春秋·举难》:“﹝ 魏文侯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羽翼之也。” 高诱 注:“羽翼,佐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是説也,羽翼吾道,其功岂浅浅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又褒封 达 胞为 翼王 ,羽翼天朝。”
(4).指庇护。 郭沫若 《恢复·黑夜和我对话》:“罪恶,都是在你的羽翼之下长成;你的话十分靠不住呀,你要晓得!”
(5).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汉 枚乘 《七发》:“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既以才见异,而 丁仪 、 丁廙 、 杨脩 等为之羽翼。”《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维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 羌 胡以为羽翼,谓自 陇 以西,可断而有也。”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羽翼怀 商 老,文思忆帝 尧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 欧 美 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 中国 的古刻,这也都是 中国 的新木刻的羽翼。”
(6).党羽。《汉书·刘向传》:“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於朝,羽翼阴附者众。”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柔而易制者升为心腹,姦而可使者保为羽翼。”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只怕他羽翼众多,人心叵测。”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八》:“现在一调查,则他所安排的羽翼,竟有七人之多。”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短长(短長)duǎn cháng
(1).短与长;矮与高。《管子·明法解》:“尺寸寻丈者,所以得短长之情也,故以尺寸量短长,则万举而万不失矣。”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恨与之谁短长。” 宋 陆游 《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亦指丈量物之长度。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