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风师咆哮虎豹怒,银汉汹涌天鸡啼。

刘基明代〕《钧天乐

君不见天穆之山二千仞,天帝所以觞百灵。
三嫔不下两龙去,九歌九辩归杳冥。
我忽乘云梦轻举,身骑二虹臂六羽。
指挥开明辟帝关,环佩泠泠曳风雨。
明月照我足,倒影摇云端。
参差紫鸾笙,响震瑶台寒。
我欲听之未敢前,空中接引皆神仙。
烟挥雾霍不可测,翠葩金叶光相射。
鲸钟虎虡铿鸿蒙,撼昆仑兮殷崆峒。
扬天桴兮伐河鼓,咸池波兮析木风。
遂升泰阶朝玉帝,侧身俯伏当琼陛。
讯曰太极折裂为乾坤,纷纷枝叶皆同根。
胡为妄生水火金木土,自使激搏相熬煎?臣闻三皇前,群
物咸熙熙,众子戴一父,皞皞无偏私。
忽然元气自荡潏,变换白黑分贤痴。
蚩尤与黄帝,从此兴戈矛。
流毒万万古,争夺无时休。
骨肉自残贼,帝心至仁能不忧?帝不答,臣心迷。
风师咆哮虎豹怒,银汉汹涌天鸡啼。
飚轮撇捩三岛过,海水尽是青玻璃。
神奔鬼怪惕惊起,遗音鸑鸑犹在耳。
梦耶游耶不可知,但见愁云漠漠横九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风师咆哮虎豹银汉汹涌天鸡

风师(風師)fēng shī
传说中的风神。《魏书·李谐传》:“扇 风师 之猛气,张天罼之层网。” 唐 罗隐 《自湘川东下立春泊夏口阻风登孙权城》诗:“只见 风师 长占路,不知 青帝 已行春。”《元典章·礼部三·祭礼》:“立春后丑日祭 风师 於东北郊。”参见“ 风伯 ”。   ——《漢語大詞典》
咆哮 páo xiào
(1).高声大叫。常形容人的暴怒或恣肆。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 唐 沈佺期 《被弹》诗:“劾吏何咆哮,晨夜闻扑抶。” 前蜀 杜光庭 《贺诛刘知俊表》:“﹝ 刘知俊 ﹞咆哮自恣,残忍为怀;屠害黎元,罔遵刑宪。”《元典章·刑部十六·违错》:“ 雷润 ……就公厅高声恶言咆哮,不有上下,抵触官府。” 王西彦 《刀俎上》:“红人 章富 咆哮一通,又冷笑了几声,就悻悻地离开了。”
(2).比喻哄闹,搅扰。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 清 鲁一同 《秦论》:“ 共 、 康 、 灵 、 平 咆哮中国。”
(3).谓风浪、雷雨或炮弹等发出呼啸轰鸣声。《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庾阐 《涉江赋》:“排巖拒瀨,触石兴涛,澎湃洗渒,鬱怒咆哮。”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黄河 西来决 昆仑 ,咆哮万里触 龙门 。” 许杰 《的笃戏》:“现在还刮着咆哮的西北风呢。”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一章:“左近的高射炮发威了,砰呀訇的咆哮着。”
(4).野兽、牲畜怒吼。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豕视 汾 ,瞋目咆哮,如有怒色。”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武夷道人》:“夜未久,果有虎咆哮来前。”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 大都 来雄兵十餘万,马咆哮,浑身也掛着铁甲明耀日,戈矛刀剑立如山。” 罗旋 《红线记》三:“猪牯痛极咆哮一声,弃了 山虎 带着钢叉狂奔。”  ——《漢語大詞典》
虎豹 hǔ bào
(1).喻指残暴之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於麑场,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覉离守远郡,虎豹满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诗:“虎豹当关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谢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4).形容怪石。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漢語大詞典》
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1.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1.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1.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2.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1.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银汉(銀漢)yín hàn
天河,银河。 南朝 宋 鲍照 《夜听妓》诗:“夜来坐几时,银汉倾露落。” 宋 苏轼 《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那夜是阴历初六,双星还未相迩,银汉间薄雾迷濛。”参见“ 银河 ”。  ——《漢語大詞典》
汹涌(洶湧)xiōng yǒng
亦作“ 汹涌 ”。
(1).水势翻腾上涌。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清 薛福成 《〈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汹涌而衝决为患。”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五:“他想起自家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热泪又涔涔地流下,落在汹涌的波浪中。”
(2).气势盛大。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努目向人,势甚汹涌。” 唐韬 《〈点滴集〉序言》:“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革命浪潮汹涌,在中等城市里,中小学教师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3).动荡不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四折:“ 五代 乱离,人心汹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知 长洲县 事 邓云霄 ,见民情汹涌,擒委官头目。”
(4).形容声音喧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有翁媪二人,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駡。”《廿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一霎时就地起水,山洪暴发了,雷声、雨声、山洪滔滔,汹涌嘈杂,使他们在避雨窑子里说话,还要大声喊叫才能听见。”  ——《漢語大詞典》
天鸡(天雞)tiān jī
(1).神话中天上的鸡。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东南有 桃都山 ,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郭沫若 《星空·广寒宫》诗:“她们( 嫦娥 们)总要贪睡,不怕天鸡叫得多么高,总不容易把她们叫醒。”
(2).鸟名。即锦鸡。《说文·羽部》:“翰,天鸡。赤羽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海鸥戏春岸,天鷄弄和风。”
(3).虫名。《尔雅·释虫》:“螒,天鷄。” 郭璞 注:“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鷄,又曰樗鷄。”
(4).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紺蝶,一名蜻蛉……亦曰天鸡。”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狗国北二星曰天鸡,主候时。” 宋 汪藻 《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揜候虫秋为韵赋》之五:“如何天鷄星,不照 湘 南州?”  ——《漢語大詞典》
啼 tí《國語辭典》

啼 [ tí ]

  1. 号哭。如:「啼哭」。《谷梁传·僖公十八年》:「丽姬下堂而啼。」《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
  2. 鸟兽的鸣叫。如:「虎啸猿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𫛞〉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