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汜水敖仓,是楚汉、提戈边界。

陈维崧清代〕《满江红 其三

汜水敖仓,是楚汉、提戈边界。想昔日、名姬骏马,英雄梗概。

荥泽波痕寒叠雪,成皋山色愁凝黛。叹从来、竖子易成名,今安在。

俎上肉,何无赖。鸿门斗,真难耐。算野花断镞,几更年代。

秦鹿讵为刘季死,楚猴甘受周苛卖。笑纷纷、青史论都讹,因成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汜水敖仓楚汉边界

汜水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 夏台曾圮闭,汜水敢逡巡。  ——《骈字类编》
敖仓(敖倉)áo cāng
亦称“ 敖庾 ”。 1. 秦 代所建仓名。在 河南省 郑州市 西北 邙山 上。山上有城, 秦 于其中置谷仓,故曰“ 敖仓 ”。《史记·项羽本纪》:“ 汉 军 滎阳 ,筑甬道属之 河 ,以取 敖仓 粟。” 裴駰 集解引 臣瓒 曰:“ 敖 ,地名,在 滎阳 西北山,临 河 有大仓。”《史记·黥布列传》:“东取 吴 ,西取 楚 ,并 韩 取 魏 ,据 敖庾 之粟,塞 成皋 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褰裳而涉 汶阳 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椎紒而守 敖庾 、 海陵 之仓,则山坻之积在前矣。”
(2).泛指粮仓。《淮南子·说林训》:“近敖仓者不为之多饭,临 江 河 者不为之多饮,期满腹而已。”《新唐书·李密传》:“公虽受命,然赖人之天口固国本。而稟取不节,敖庾之藏有时而儩,粟竭人散,胡仰而成功?”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 乾道 中,为寨屋五百,敖仓七十,今浸废。”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楚汉(楚漢)chǔ hàn
(1).指 秦 汉 之际, 项羽 、 刘邦 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且两雄不俱立, 楚 汉 久相持不决……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唐 杜甫 《园人送瓜》诗:“ 东陵 跡芜絶, 楚 汉 休征讨。” 明 高启 《赠李外史》诗:“我闻 安期 古策士,亲见 楚 汉 争雌雄。”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汴京怀古》词:“ 汜水 敖仓 ,是 楚 汉 提戈边界。”
(2).指 楚 地 汉水 之滨。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少年落魄 楚 汉 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王琦 注:“ 楚 , 战国 时 楚王 所据之地。 汉 , 汉水 之滨。”  ——《漢語大詞典》
提 tí/dī/dǐ《國語辭典》

提 [ tí ]

  1. 用手悬空拿著。如:「提灯」、「提水桶」、「提笔写作」。
  2. 从下往上移。如:「提升」、「提高」。
  3. 把预定时间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4. 领取。如:「提货」、「提款」。
  5. 举出、揭示。如:「提名」、「提议」、「提要」、「提意见」。
  6. 振作。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脑」。
  7. 说、谈。如:「提到」、「提及」、「旧事重提」、「这事不提也罢!」
  8. 警觉。《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儿。」
  1. 舀酒、油等的长柄器具。如:「酒提」、「油提」。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提弥明,清代有提桥。

提 [ shí ]

  1. 参见「[[朱提]]」条。

提 [ dī ]

  1. 投掷。《战国策·燕策三》:「(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2. 参见「提防」、「提溜」等条。
戈 gē《國語辭典》

戈 [ gē ]

  1. 武器名。为长柄横刃的平头戟。如:「枕戈待旦」、「干戈」。《书经·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晋·熊远〈因灾异上疏〉:「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2. 战争。《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一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3. 译音用字。为蒙古、满洲话译音所常用。如:「戈壁」、「戈什」。
  4. 姓。如宋代有戈彦,明代有戈尚友。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边界(邊界)biān jiè
亦作“邉界”。
(1).指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线。《西游记》第十三回:“此乃是大 唐 的山河边界。”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奉命勘定 中 俄 边界,立铜柱识之。”
(2).犹边境。《晋书·殷仲堪传》:“必使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陵。”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李国英 徙治 重庆 ,二年奏言 蜀 寇逋窜 川 、 湖 、 陕 边界。”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光是最近两个月里头,他们就钻过两回 陕 甘 边界的大森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