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昌,忠臣不立。
六亲和,孝慈不出。国道昌,忠臣不立。韪公节,秋霜栗。
繄公忠,贯白日。河洛腥,黄雾塞。枭獍鸣,群奸集。靡它而从中不沐,忠臣饮气义士戢,主左与左公不屈。
茫茫沙漠万里天,渺渺归船海中楫。公之归,天为悦。
愿寿公兮报公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国道(國道)guó dào
(1).治国之道。《穀梁传·桓公六年》:“修教明諭,国道也。” 范宁 集解:“脩先王之教以明达於民,治国之道。”
(2).犹国步,国运。 南朝 梁 沈约 《上〈宋书〉表》:“虽世穷八主,年减百载,而兵车亟动,国道屡屯。垂文简牘,事数繁广。”《北史·魏长贤传》:“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於邪径,黄金鑠於众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
(3).国中的大路。多指驿道、官道。《墨子·非攻下》:“棘生乎国道。” 孙诒让 间诂:“国道,谓道中九经九纬之涂也。”
(4).现指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公路。 ——《漢語大詞典》
(2).犹国步,国运。 南朝 梁 沈约 《上〈宋书〉表》:“虽世穷八主,年减百载,而兵车亟动,国道屡屯。垂文简牘,事数繁广。”《北史·魏长贤传》:“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於邪径,黄金鑠於众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
(3).国中的大路。多指驿道、官道。《墨子·非攻下》:“棘生乎国道。” 孙诒让 间诂:“国道,谓道中九经九纬之涂也。”
(4).现指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公路。 ——《漢語大詞典》
昌 chāng《國語辭典》
昌 [ chāng ]
形- 光明。如:「昌明」。《玉篇·日部》:「昌,明也。」《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 恰当、美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唐·杨烱〈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 存活。《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 姓。如明代有昌海。
忠臣 zhōng chén
忠于君主的官吏。《国语·越语下》:“﹝ 吴王 ﹞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毕迁官》诗:“忠臣词愤激,烈士涕飘零。”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南都二墓》:“吾夫为国死,为忠臣;吾子为父死,为孝子。天下妇人好夫好子,无出我右。” 洪深 《赵阎王》第一节第一幕:“咱这去,本也不是做忠臣充孝子去的!”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动-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