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刘过〔宋代〕《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老子 lǎo zi
(1).老年人自称。犹老夫。《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康 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晋书·庾亮传》:“老子於此处兴復不浅。”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水浒传》第二六回:“老子不曾有些礼数到都头家,却如何请老子吃酒?”
(2).对老年人的泛称。《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寧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3).父亲的俗称。《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6).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漢語大詞典》
(2).对老年人的泛称。《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寧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3).父亲的俗称。《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6).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漢語大詞典》
不分 bù fèn
(1).不服气;不平。《南齐书·王僧虔传》:“ 庾征西 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右军 后进, 庾 犹不分。” 宋 梅尧臣 《龙柏》诗:“苦练不分颜色近,紫荆未甘开谢迟。” 古直 《杂感寄楚伧一厂》诗:“蓴鱸不分因秋起,块垒生憎借酒浇。”
(2).不料。 唐 陈陶 《水调词》之二:“容华不分随年去,独有妆楼明镜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天下事,鬢边愁,付东流。不分吾家小 杜 ,清时醉梦 扬州 。” 清 朱彝尊 《咏古》诗之一:“ 汉皇 将将屈群雄,心许 淮阴 国士风。不分后来输 绛 , 灌 ,名高一十八元功。” ——《漢語大詞典》
(2).不料。 唐 陈陶 《水调词》之二:“容华不分随年去,独有妆楼明镜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天下事,鬢边愁,付东流。不分吾家小 杜 ,清时醉梦 扬州 。” 清 朱彝尊 《咏古》诗之一:“ 汉皇 将将屈群雄,心许 淮阴 国士风。不分后来输 绛 , 灌 ,名高一十八元功。” ——《漢語大詞典》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 「別 」的異體字。
内外 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须识戏房无内外,关防自有 二郎神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哦,同志,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中间(中間)zhōng jiān
(1).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 郑玄 注:“离,两也。” 唐 杜牧 《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宋 杨万里 《彭少初字序》:“吾友 安福 彭仲庄 ,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 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3).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4).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5).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6).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间隔。《战国策·韩策二》:“ 韩 与 魏 ,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