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汗简(汗簡)hàn jiǎn
(1).以火炙竹简,供书写所用。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 子云 犹汗简, 温舒 正削蒲。”
(2).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 元 袁桷 《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祕,汗简功深岁月修。” 清 钮琇 《觚賸·蒋山佣》:“身当史局,因事纳规,造膝之谋,沃心之告,有急於编摩,固不待汗简奏功,然后为千秋金鑑之献也。”
(3).借指史册、典籍。《晋书·王湛传论》:“虽崇勋懋绩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规足传於汗简矣。”《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华温琪等传论》:“自 温琪 而下,皆服冕乘轩,苴茅燾土,垂名汗简,谅亦宜焉。” 明 宋濂 《元故庐陵周府君墓碣铭》:“ 秦 火之烈,六经中絶,我心衋伤兮;汗简散落,后先参错,乃理之常兮。” 严复 《和荆公〈适意〉》:“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陈陈。” ——《漢語大詞典》
(2).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 元 袁桷 《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祕,汗简功深岁月修。” 清 钮琇 《觚賸·蒋山佣》:“身当史局,因事纳规,造膝之谋,沃心之告,有急於编摩,固不待汗简奏功,然后为千秋金鑑之献也。”
(3).借指史册、典籍。《晋书·王湛传论》:“虽崇勋懋绩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规足传於汗简矣。”《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华温琪等传论》:“自 温琪 而下,皆服冕乘轩,苴茅燾土,垂名汗简,谅亦宜焉。” 明 宋濂 《元故庐陵周府君墓碣铭》:“ 秦 火之烈,六经中絶,我心衋伤兮;汗简散落,后先参错,乃理之常兮。” 严复 《和荆公〈适意〉》:“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陈陈。” ——《漢語大詞典》
杀青(殺青)shā qīng
(1).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太平御览》卷六○六引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后汉书·吴祐传》:“ 恢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李贤 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蠧,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2).古人校书,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后因泛称缮成定本或校刻付印为“杀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 班 马 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 晋 宋 杀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閲数年,杀青无日。”一说,古人著书,初稿书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参阅 明 姚福 《青溪暇笔》。
(3).古时造纸方法。参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4).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个工序。将鲜茶叶置锅中炒焙,便于揉捻。 ——《漢語大詞典》
(2).古人校书,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后因泛称缮成定本或校刻付印为“杀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 班 马 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 晋 宋 杀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閲数年,杀青无日。”一说,古人著书,初稿书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参阅 明 姚福 《青溪暇笔》。
(3).古时造纸方法。参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4).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个工序。将鲜茶叶置锅中炒焙,便于揉捻。 ——《漢語大詞典》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动-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 除去。如:「推陈出新」。
老手 lǎo shǒu
熟手;对某种事情富有经验的人。亦用为贬词。 宋 苏轼 《至真州再和王胜之》:“老手 王摩詰 ,穷交 孟浩然 。”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二军老手,咸服其能。”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三闲书屋校印书籍》:“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他也是老手,马上见风转舵。” ——《漢語大詞典》
未应(未應)wèi yìng
(1).犹不须。 宋 王安石 《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宋 陆游 《遣兴》诗:“老去可怜风味在,未应山海混渔樵。”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漢語大詞典》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漢語大詞典》
留滞(留滯)liú zhì
亦作“ 留蹛 ”。
(1).停留;羁留。《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唐 王建 《荆门行》:“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復白头在天涯。”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道光 丙申,余留滞 岭 外者,再閲岁矣。” 冰心 《六一姊》:“ 余妈 还舍不得走……她知道我万不愿再留滞了,只得站起来谢了 六一姊 ,又和四围的村妇纷纷道别。”
(2).指扣留,强行留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即将该魂验实放行,毋得勒索留滞。”
(3).搁置;阻塞。《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柔 ﹞处法允当,狱无留滞。”《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宾客满席, 俭 应接銓序,傍无留滞。” 宋 司马光 《乞与诸位往来商量公事札子》:“其执政有欲商量公事者……所贵论议详尽,事无留滞。” 孙中山 《建国方略·国际共同开发实业计划》:“假使外国银行先遵正当之途……然后与政府订契约,则事顺易行,岂复有留滞之忧?”
(4).指搁置之事。《北齐书·循吏传·郎基》:“﹝ 基 ﹞后带 潁川郡 ,积年留滞,数日之中剖判咸尽。”
(5).屯积东西;积聚。《史记·平準书》:“日者,大将军攻 匈奴 ,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 司马贞 索隐:“留蹛无所食。墆(蹛)音迭,谓贮也。 韦昭 音滞,谓积也。又按《古今字詁》墆今‘滞’字,则墆与滞同。按,谓富人贮滞积穀,则贫者无所食也。”《后汉书·段熲传》:“ 匈奴 、种 羌 ,并擅其地,是为癕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
(6).指身处困境。《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滞。” 王逸 注:“言年已过五十,而輡軻沉滞,卒无所逢遇也。” 唐 杜甫 《引水》诗:“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宋 司马光 《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诗:“知君留滞久,从此欲腾驤。”
(7).指身处困境之人。《汉书·儒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颜师古 注:“言治礼掌故之官,本以有文学习礼义而为之,又所以迁擢留滞之人。” ——《漢語大詞典》
(1).停留;羁留。《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唐 王建 《荆门行》:“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復白头在天涯。”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道光 丙申,余留滞 岭 外者,再閲岁矣。” 冰心 《六一姊》:“ 余妈 还舍不得走……她知道我万不愿再留滞了,只得站起来谢了 六一姊 ,又和四围的村妇纷纷道别。”
(2).指扣留,强行留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即将该魂验实放行,毋得勒索留滞。”
(3).搁置;阻塞。《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柔 ﹞处法允当,狱无留滞。”《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宾客满席, 俭 应接銓序,傍无留滞。” 宋 司马光 《乞与诸位往来商量公事札子》:“其执政有欲商量公事者……所贵论议详尽,事无留滞。” 孙中山 《建国方略·国际共同开发实业计划》:“假使外国银行先遵正当之途……然后与政府订契约,则事顺易行,岂复有留滞之忧?”
(4).指搁置之事。《北齐书·循吏传·郎基》:“﹝ 基 ﹞后带 潁川郡 ,积年留滞,数日之中剖判咸尽。”
(5).屯积东西;积聚。《史记·平準书》:“日者,大将军攻 匈奴 ,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 司马贞 索隐:“留蹛无所食。墆(蹛)音迭,谓贮也。 韦昭 音滞,谓积也。又按《古今字詁》墆今‘滞’字,则墆与滞同。按,谓富人贮滞积穀,则贫者无所食也。”《后汉书·段熲传》:“ 匈奴 、种 羌 ,并擅其地,是为癕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
(6).指身处困境。《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滞。” 王逸 注:“言年已过五十,而輡軻沉滞,卒无所逢遇也。” 唐 杜甫 《引水》诗:“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宋 司马光 《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诗:“知君留滞久,从此欲腾驤。”
(7).指身处困境之人。《汉书·儒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颜师古 注:“言治礼掌故之官,本以有文学习礼义而为之,又所以迁擢留滞之人。”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副-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 尽。如:「只管去做」。
-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名-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周南 zhōu nán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 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