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清高鸣雁低云海,漂泊流萤傍竹帘。

熊鉌元代〕《客里书事

西风凉信入虚檐,絺绤微单已戒严。乡梦不随秋夜永,客愁偏向雨声添。

清高鸣雁低云海,漂泊流萤傍竹帘。搔首寒灯楼舍悄,行藏自晓不须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高鸣雁低云漂泊流萤竹帘

清高 qīng gāo
(1).纯洁高尚。 汉 王充 《论衡·定贤》:“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显于衰乱之世。”《孔丛子·抗志》:“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若夫孝友仁义,操业清高,可谓立德矣。”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五:“ 诸葛 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邹韬奋 《学校与商场》:“一般人都承认教育是清高事业,也是立国之本。”
(2).指不愿合群,孤芳自赏。《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知 李白 清高,不忍相强。” 巴金 《谈〈憩园〉》:“这个人自命不凡,眼高手低,自以为比什么人都清高。”
(3).职位显达高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其餘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益护其短也。”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 张文定 死而復苏,自言所见地位清高。” 明 归有光 《耐斋记》:“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  ——《漢語大詞典》
鸣雁(鳴雁)míng yàn
(1).《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毛 传:“雝雝,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 郑玄 笺:“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后用“鸣雁”指嫁娶之事。 北周 庾信 《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三星照夜,佇稽鸣雁之期;七日秉秋,坐廌飞皇之兆。” 倪璠 注:“婚姻六礼皆用雁,故云鸣雁之期。”
(2).鸣啼的大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南朝 宋 范泰 《九月九日》诗:“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 宋 陆游 《冬晴》诗:“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
(3).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杞县 北。《左传·成公十六年》:“ 衞侯 伐 郑 ,至于 鸣雁 ,为 晋 故地。” 杨伯峻 注:“ 鸣雁 在今 河南 杞县 北。”  ——《漢語大詞典》
低云 dī yún
离地面较近的云。它们的平均高度在地表和1980米之间,这些云类主要有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  ——《整理自网络》
海 hǎi《國語辭典》

海 [ hǎi ]

  1. 地球上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如:「南海」、「黄海」、「地中海」。
  2. 海水。《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3. 内陆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4. 积聚众广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5. 领域、渊薮。如:「苦海无边」、「学海无涯」。宋·陆游〈休日感兴〉诗:「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
  6. 荒远之地。《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7. 较宽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8. 姓。如金代有海里。
  1.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1. 任意的、漫无目标的。《红楼梦·第七回》:「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 惯了。」《海上花列传·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骂。莲生气得怔怔的,半晌说不出话。」
  2. 狠狠的、严重的。如:「他严重怠工,所以被老板海刮了一顿。」
漂泊 piāo bó
(1).随流漂荡或停泊。《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之滸有 乌阳 巨木,长百餘尺,围将半焉,漂泊摇撼於江波者久矣,而莫知奚自。” 明 徐榜 《济南纪政·杨化记》:“适有死人漂泊 于氏 之屋畔,众人视之,乃 杨化 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生北归,復经 洞庭 ,大风覆舟。幸扳一竹簏,漂泊终夜,絓木而止。”《人民日报》1970.3.28:“战艇在原地漂泊。”
(2).比喻行踪不定,居无定所或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下亭漂泊,高桥羈旅; 楚 歌非取乐之方, 鲁 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我今漂泊等鸿鴈, 江 南 江 北无常栖。”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小生以孤客少年,漂泊无依。” 罗旋 《红线记》四:“他漂泊一世,无处安身。”  ——《漢語大詞典》
流萤(流螢)liú yíng
飞行无定的萤。 南朝 齐 谢朓 《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復息。” 唐 杜牧 《秋夕》诗:“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碧野 《金鸡菊》:“特别有趣的是,黑夜,有一点点流萤在草丛中穿飞。”  ——《漢語大詞典》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竹帘(竹簾)zhú lián
用竹篾或竹丝编制的帘子。多用遮蔽门窗。 元 黄庚 《江上客怀》诗:“梅花应念人孤寂,寒夜吹香入竹帘。” 茅盾 《子夜》八:“太阳光透过了那一排竹帘子,把厢房的前半间染上了黑白的条纹。”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五章:“随着狼狗的吠声,竹帘一掀,走出一个面孔黄蜡蜡的女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