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冒雨登海门,但见白气浮。

颜肇维清代〕《海门雨中望海

海势如涌碧,天地旋不流。冒雨登海门,但见白气浮。

远望天如坼,苍苍别一州。疑堕烟雾中,卑云脚下稠。

昨日郡城出,鸣榔半夜至。谁识百川长,三江汇于是。

设险备倭人,百里门庭地。在昔嘉靖时,番舶事初乖。

波臣蓄逆谋,沧溟变尘埃。元戎出山左,时推张韩才。

一战浙水殷,风吹画角哀。地是蜃蛤居,宰今颜氏子。

栅浦与桃渚,生男多在水。走利最轻捷,性命啼涔里。

麦秀苗蕲蕲,养生惟鱼盐。南通闽与粤,粳米转云帆。

大牙旧相制,分隶事诚难。有兵可以守,有田可以屯。

其顽亦易化,诗书渐相循。其居亦易定,官吏如至亲。

腹里不容枭,环海尽王臣。后来官兹土,尚三复兹言。

君不见临海之山高崒嵂,扶桑之国鲛人室。长风万里来,炎天上赤日。

噫嘘兮,海上阴晴不可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冒雨海门白气

冒雨 mào yǔ
顶着雨。例如:这个城市的居民冒雨欢迎我们。  ——《漢語大詞典》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1.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3.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4.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5.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6.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7.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1.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海门(海門)hǎi mén
海口。内河通海之处。 唐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宋 吴琚 《酹江月·观潮应制》词:“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重阳前四日山响楼凭眺书感〉诗》:“驱驾洪涛羽翼振,海门无计限飞轮。”  ——《漢語大詞典》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1.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3.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4.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5. 尽管。如:「但说无妨」。
  1.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1. 姓。如汉代有但钦。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白气(白氣)bái qì
(1).白色的云气。古人迷信,以为是刀兵之象。《汉书·谷永传》:“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表也。”《后汉书·郎顗传》:“书玉板之策,引白气之异。”《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此岁,白气经天。”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 皇祐 三年, 邕 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 孔宗旦 以为兵象。” 清 黄遵宪 《述怀》诗:“白气十丈长,狼星影未匿。”
(2).指水蒸气。 姚雪垠 《长夜》一:“两个推土车的 山东 大汉,急促地喘息着,从嘴里不断地喷出白气。”《青海湖》1986年第11期:“炉子里的柴呼呼地烧着,茶壶欢快地咝咝叫,壶嘴里吐着一缕缕白气。”
(3).雀医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一·杂草》。  ——《漢語大詞典》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1.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2.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3.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2.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3.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4.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