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殷刘言史,饿死君已噫。
燕本冰雪骨,越淡莲花风。五言双宝刀,联响高飞鸿。
翰苑钱舍人,诗韵铿雷公。识本未识淡,仰咏嗟无穷。
清恨生物表,郎玉倾梦中。常于冷竹坐,相语道意冲。
嵩洛兴不薄,稽江事难同。明年若不来,我作黄蒿翁。
何以兀其心,为君学虚空。
坐爱青草上,意含沧海滨。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问人。
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虽然防外触,无奈饶衣新。
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侬是拍浪儿,饮则拜浪婆。
脚踏小船头,独速舞短蓑。笑伊渔阳操,空恃文章多。
闲倚青竹竿,白日奈我何。
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短楫画菰蒲,斗作豪横归。
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
射鸭复射鸭,鸭惊菰蒲头。鸳鸯亦零落,彩色难相求。
侬是清浪儿,每踏清浪游。笑伊乡贡郎,踏土称风流。
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
师得天文章,所以相知怀。数年伊雒同,一旦江湖乖。
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我忧未相识,乳养难和谐。
幸以片佛衣,诱之令看斋。斋中百福言,催促西归来。
伊洛气味薄,江湖文章多。坐缘江湖岸,意识鲜明波。
铜斗短蓑行,新章其奈何。兹焉激切句,非是等闲歌。
制之附驿回,勿使馀风讹。都城第一寺,昭成屹嵯峨。
为师书广壁,仰咏时经过。徘徊相思心,老泪双滂沱。
江南邑中寺,平地生胜山。开元吴语僧,律韵高且闲。
妙药溪岸平,桂榜往复还。树石相斗生,红绿各异颜。
风味我遥忆,新奇师独攀。
报恩兼报德,寺与山争鲜。橙橘金盖槛,竹蕉绿凝禅。
经章音韵细,风磬清泠翩。离肠绕师足,旧忆随路延。
不知几千尺,至死方绵绵。
乡在越镜中,分明见归心。镜芳步步绿,镜水日日深。
异刹碧天上,古香清桂岑。朗约徒在昔,章句忽盈今。
幸因西飞叶,书作东风吟。落我病枕上,慰此浮恨侵。
牵师袈裟别,师断袈裟归。问师何苦去,感吃言语稀。
意恐被诗饿,欲住将底依。卢殷刘言史,饿死君已噫。
不忍见别君,哭君他是非。
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一生空鷕气,非谏复非讥。
脱枯挂寒枝,弃如一唾微。一步一步乞,半片半片衣。
倚诗为活计,从古多无肥。诗饥老不怨,劳师泪霏霏。
翰苑钱舍人,诗韵铿雷公。识本未识淡,仰咏嗟无穷。
清恨生物表,郎玉倾梦中。常于冷竹坐,相语道意冲。
嵩洛兴不薄,稽江事难同。明年若不来,我作黄蒿翁。
何以兀其心,为君学虚空。
坐爱青草上,意含沧海滨。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问人。
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虽然防外触,无奈饶衣新。
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侬是拍浪儿,饮则拜浪婆。
脚踏小船头,独速舞短蓑。笑伊渔阳操,空恃文章多。
闲倚青竹竿,白日奈我何。
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短楫画菰蒲,斗作豪横归。
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
射鸭复射鸭,鸭惊菰蒲头。鸳鸯亦零落,彩色难相求。
侬是清浪儿,每踏清浪游。笑伊乡贡郎,踏土称风流。
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
师得天文章,所以相知怀。数年伊雒同,一旦江湖乖。
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我忧未相识,乳养难和谐。
幸以片佛衣,诱之令看斋。斋中百福言,催促西归来。
伊洛气味薄,江湖文章多。坐缘江湖岸,意识鲜明波。
铜斗短蓑行,新章其奈何。兹焉激切句,非是等闲歌。
制之附驿回,勿使馀风讹。都城第一寺,昭成屹嵯峨。
为师书广壁,仰咏时经过。徘徊相思心,老泪双滂沱。
江南邑中寺,平地生胜山。开元吴语僧,律韵高且闲。
妙药溪岸平,桂榜往复还。树石相斗生,红绿各异颜。
风味我遥忆,新奇师独攀。
报恩兼报德,寺与山争鲜。橙橘金盖槛,竹蕉绿凝禅。
经章音韵细,风磬清泠翩。离肠绕师足,旧忆随路延。
不知几千尺,至死方绵绵。
乡在越镜中,分明见归心。镜芳步步绿,镜水日日深。
异刹碧天上,古香清桂岑。朗约徒在昔,章句忽盈今。
幸因西飞叶,书作东风吟。落我病枕上,慰此浮恨侵。
牵师袈裟别,师断袈裟归。问师何苦去,感吃言语稀。
意恐被诗饿,欲住将底依。卢殷刘言史,饿死君已噫。
不忍见别君,哭君他是非。
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一生空鷕气,非谏复非讥。
脱枯挂寒枝,弃如一唾微。一步一步乞,半片半片衣。
倚诗为活计,从古多无肥。诗饥老不怨,劳师泪霏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卢 ( 盧 ) lú
卢 [ lú ]
- 饭器。
- 黑色:“~弓一,~矢百”。
- 同“垆”,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
- 姓。
殷 yīn/yān/yǐn《國語辭典》
殷 [ yīn ]
名- 朝代名。参见「殷商 」条。
- 姓。如唐代有殷令名。
- 盛大。《书经·洛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 富足、富裕。如:「殷富」、「殷实」。《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 情意深厚、周到。如:「殷切期望」、「招待甚殷」。通「慇」。
- 众多。《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殷其盈也。」
殷 [ yǐn ]
状- 形容雷声。《集韵·上声·隐韵》:「殷,雷声。」《诗经·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雷声殷殷,天色以云幕而暗。」
- 震动。《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四首之三:「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
殷 [ yān ]
形- 红黑色的。《广韵·平声·山韵》:「殷,赤黑色。」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刘 ( 劉 ) liú
刘 [ liú ]
- 姓。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名-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饿 ( 餓 ) è
饿 [ è ]
-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你吃吧!饥~。~殍(饿死的人)。
- 使受饿:注意别~坏了。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噫 yī《國語辭典》
噫 [ yì ]
动- 吃饱后,胃里的气体因阻郁而上升,并且发出声音。《黄帝内经素问·卷二二·至真要大论》:「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
- 表示悲哀、伤痛的语气。《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噫!你怎么在这里?」同「咦 」。
- 心不平所发的声音。《论语·子张》:「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
噫 [ y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