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大都 dà dū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大多。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漢語大詞典》
(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大多。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漢語大詞典》
从此(從此)cóng cǐ
(1).从此时或此地起。《史记·高祖本纪》:“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恩爱从此别,断肠伤肝脾。” 唐 李益 《写情》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宋 苏轼 《石鼻城》诗:“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 人从此送残山。” 明 张居正 《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若从此再加学问之功,以讲求义理,开广聪明,则太平之业,可计日而待也。”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三》:“舍弟蹉跎二十年,不得已请书於先生,从此或有遇合以成其用,皆先生之赐也。” 巴金 《灭亡》第八章:“但不到半年,她底丈夫抛弃了她,从此音讯杳无。”
(2).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从此观之, 齐 楚 之事,岂不哀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明 李贽 《寄焦弱侯》:“是以天资虽或鲁钝,而从此真积,或可几于一唯之 参 ( 曾参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厥弟五人》:“若乃 孔子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指 夏 少康 封其庶子于 会稽 )而可知之矣。” ——《漢語大詞典》
(2).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从此观之, 齐 楚 之事,岂不哀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明 李贽 《寄焦弱侯》:“是以天资虽或鲁钝,而从此真积,或可几于一唯之 参 ( 曾参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厥弟五人》:“若乃 孔子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指 夏 少康 封其庶子于 会稽 )而可知之矣。”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宜醉
唐 白居易 送客南迁 大都从此去,宜醉不宜醒。 ——《骈字类编》
不宜 bù yí
(1).不应该。《诗·邶风·谷风》:“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史记·高祖本纪》:“足下必欲诛无道 秦 ,不宜踞见长者。” 宋 曾巩 《齐州二堂记》:“耕稼陶渔,皆 舜 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
(2).不适宜,不适合。《史记·孝文本纪》:“今释宜建而更选於诸侯乃宗室,非 高帝 之志也。更议不宜。” 清 任泰 《质疑·经义》:“辞令之美,往往不宜训詁。”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 ——《漢語大詞典》
(2).不适宜,不适合。《史记·孝文本纪》:“今释宜建而更选於诸侯乃宗室,非 高帝 之志也。更议不宜。” 清 任泰 《质疑·经义》:“辞令之美,往往不宜训詁。”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 ——《漢語大詞典》
醒 xǐng《國語辭典》
醒 [ xǐng ]
動- 酒醉或昏迷後恢復正常。如:「甦醒」、「清醒」。《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睡眠狀態結束或尚未入睡。如:「你還醒著嗎?」。唐·韓愈〈東都遇春〉詩:「朝曦入牖來,鳥喚昏不醒。」
- 覺悟、明白。如:「覺醒」、「醒悟」。
- 顯明、清楚。如:「醒目」、「醒眼」。
醒 [ xīng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