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益寿延龄(益寿延龄)
李峤 宝剑篇 除灾辟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 ——《分类字锦》
后天(後天)hòu tiān
(1).后于天时而行事。《易·乾》:“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孔颖达 疏:“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汉 王充 《论衡·初禀》:“如必须天有命,乃以从事,安得先天而后天乎?” 明 李东阳 《安平镇减水石坝记》:“不逆性以制物,不后天以违时。” 康有为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时者,寒暑裘葛,后天而奉天时,此先圣大声疾呼,以仁后王者耶?”
(2).指传说中 黄帝 所作之《易》。 明 杨慎 《丹铅续录·三易》:“《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 干令升 注云:‘…… 伏羲 之《易》,小成为先天; 神农 之《易》,中成为中天; 黄帝 之《易》,大成为后天。’予按: 邵康节 之《易》先天、后天,其源出于此。今之读《易》者,知有先天、后天,而不知有中天。”
(3).谓后于天,极言长寿。后用为祝寿之词。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老。” 宋 曾巩 《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功德疏状》:“倾率土之欢心,祝后天之遐筭。”
(4).指 清 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后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称上斋曰三天。盖由从前列圣每岁驻蹕 澄怀园 ,诣王公即读书园庐,其地为殿三层,皆有 世宗皇帝 御书匾额,前曰‘前垂天貺’,谓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谓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谓之后天。统谓之‘三天’。”参见“ 三天 ”。
(5).指人或动物离开母体后的生长时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一·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只是他天生的那好动不好静的性儿,仗着后天这片心怎生扭得过先天的性儿去。” 叶圣陶 《城中·前途》:“后天养成的克制工夫随即冒出头来,把一阵怒气压了下去。”
(6).谓时历稍后于实际时刻。《宋书·律历志中》:“自此以降,暨于 秦 汉 ,乃復以孟冬为岁首,闰为后九月,中节乖错,时月紕繆,加时后天,蚀不在朔,累载相袭,久而不革也。”《新唐书·历志三上》:“ 杨伟 採《乾象》为迟疾阴阳历,虽知加时后天,蚀不在朔,而未能有以更之也。”《宋史·律历志七》:“旧历气节加时,后天半日。”
(7).指妇女再醮。 明 李东阳 《祭李都宪母文》:“呜呼!恭人其贤乎!盖自后天以来,身奉巾櫛,以周施也。”亦代指后夫。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天》:“已嫁二夫,其夫復死,将再醮焉。士人耻之,有嘲一絶以戏之者,诗云:‘辞灵羹饭哭金钱,哭出先天与后天。明日洞房花烛夜,三天门下会神仙。’”
(8).明天的明天。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八》:“明天拟往东城探听船期,晚则 幼渔 邀我夜饭;后天往北大讲演。”
(9).哲学名词。指来自经验和实践。 ——《漢語大詞典》
(2).指传说中 黄帝 所作之《易》。 明 杨慎 《丹铅续录·三易》:“《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 干令升 注云:‘…… 伏羲 之《易》,小成为先天; 神农 之《易》,中成为中天; 黄帝 之《易》,大成为后天。’予按: 邵康节 之《易》先天、后天,其源出于此。今之读《易》者,知有先天、后天,而不知有中天。”
(3).谓后于天,极言长寿。后用为祝寿之词。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老。” 宋 曾巩 《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功德疏状》:“倾率土之欢心,祝后天之遐筭。”
(4).指 清 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后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称上斋曰三天。盖由从前列圣每岁驻蹕 澄怀园 ,诣王公即读书园庐,其地为殿三层,皆有 世宗皇帝 御书匾额,前曰‘前垂天貺’,谓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谓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谓之后天。统谓之‘三天’。”参见“ 三天 ”。
(5).指人或动物离开母体后的生长时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一·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只是他天生的那好动不好静的性儿,仗着后天这片心怎生扭得过先天的性儿去。” 叶圣陶 《城中·前途》:“后天养成的克制工夫随即冒出头来,把一阵怒气压了下去。”
(6).谓时历稍后于实际时刻。《宋书·律历志中》:“自此以降,暨于 秦 汉 ,乃復以孟冬为岁首,闰为后九月,中节乖错,时月紕繆,加时后天,蚀不在朔,累载相袭,久而不革也。”《新唐书·历志三上》:“ 杨伟 採《乾象》为迟疾阴阳历,虽知加时后天,蚀不在朔,而未能有以更之也。”《宋史·律历志七》:“旧历气节加时,后天半日。”
(7).指妇女再醮。 明 李东阳 《祭李都宪母文》:“呜呼!恭人其贤乎!盖自后天以来,身奉巾櫛,以周施也。”亦代指后夫。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天》:“已嫁二夫,其夫復死,将再醮焉。士人耻之,有嘲一絶以戏之者,诗云:‘辞灵羹饭哭金钱,哭出先天与后天。明日洞房花烛夜,三天门下会神仙。’”
(8).明天的明天。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八》:“明天拟往东城探听船期,晚则 幼渔 邀我夜饭;后天往北大讲演。”
(9).哲学名词。指来自经验和实践。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