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问看几许怜才意,两蛾藏尽离愁。

晏几道宋代〕《河满子

对镜偷匀玉箸,背人学写银钩。系谁红豆罗带角,心情正著春游。那日杨花陌上,多时杏子墙头。
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问看几许怜才意,两蛾藏尽离愁。难拚此回肠断,终须锁定红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几许怜才两蛾离愁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几许(幾許)jǐ xǔ
(1).多少;若干。《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復几许?” 宋 杨万里 《题兴宁县东文岭瀑泉在夜明场驿之东》诗:“不知落处深几许,但闻井底碎玉声。” 郭小川 《赠友人》诗:“你添了几根银发,我多了几许白髯。”
(2).多么,何等。《北齐书·高元海传》:“尔( 高元海 )在 鄴城 説我以弟反兄,几许不义! 鄴城 兵马抗 并州 ,几许无智!”《隋书·杨勇传》:“昔 汉武帝 将起 上林苑 , 东方朔 諫之,赐 朔 黄金百斤,几许可笑。”  ——《漢語大詞典》
怜才(憐才)lián cái
(1).爱惜人才。 唐 杜甫 《不见》诗:“不见 李生 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唐 温庭筠 《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因有作》诗:“ 越 溪渔客 贺知章 ,任达怜才爱酒狂。”
(2).爱慕有才华的人。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那民间女子遇着个贫贱书生,或是怜才,或是鑑貌,与他一笑留情,即以终身相许。” 清 青阁居士 《〈续板桥杂记〉叙》:“侠妓自豪,原知慕义;儒姬尔雅,定解怜才。”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两蛾(两蛾)
元 陈旅 题段氏扇子 江上竹枝歌,为君颦两蛾。  ——《骈字类编》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离愁(離愁)lí chóu
离别的愁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驴鞭半裊,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箇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清 马銮 《七岁女子》诗:“男儿不遇为文章,幼女离愁托雁行。” 郑振铎 《海燕·离别》:“我想我们的别离至多不过是两年,三年,然而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离愁堆积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