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

陈著宋代〕《江城子(重阳酒边)

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吹帽风流,时节又相寻。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
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回首说梦真率山林

回首(迴首)huí shǒu
(1).回头;回头看。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昆虫闓懌,回首面内。”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红楼梦》第一○四回:“ 雨村 回首看时,只见烈焰烧天,飞灰蔽日。” 毛泽东 《十六字令》之一:“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2).谓归顺。《东观汉记·伏湛传》:“ 武王 庄公 ,所以砥礪蕃屏,劝进忠信,令四方诸侯,咸乐回首,仰望京师。”《后汉书·伏湛传》:“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
(3).回想,回忆。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 仲宣 楼。”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清 钱之青 《归里后亲朋枉过有作》诗:“回首出门初,变迁几八九。” 李大钊 《青春》:“人事万端,那堪回首。”
(4).谓死亡。《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今日拜辞长老回首,烦乞长老慈悲,求个安身去处。”《儒林外史》第四八回:“直到临回首的时候,还念着老伯不曾得见一面。”  ——《漢語大詞典》
赐 ( 賜 ) cì
赐 [ cì ]
  1.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予。~死。赏~。恩~。
  2. 敬辞:请~教。希~函。
  3.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受~良多。
萸 yú《國語辭典》

萸 [ yú ]

  1. 参见「[[茱萸]]」条。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说梦(説夢)shuō mèng
(1).谈论梦中的事。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餘却有餘。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説梦两重虚。”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苏子由初谪高安》:“方与 洞山老师 説梦,子来亦欲同説梦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对人説梦,説听皆痴。”
(2).说梦话。引申为说昏愦的话。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每见追论此事,即愀然嘆曰:外廷疑揣者多,大家説梦,志在求胜,朋挤异己,虽诬及宫闈,所不惜也云云。” 清 陈天华 《猛回头》:“这些话,好一比,犹如説梦。”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漢語大詞典》
真率 zhēn shuài
纯真坦率。《晋书·羊曼传》:“有 羊固 拜 临海 太守,竟日佳美,虽晚至者犹获盛饌。论者以 固 之丰腆,乃不如 曼 之真率。” 宋 梅尧臣 《哭尹子渐》诗:“ 阮籍 本真率,感慨寿不长。” 清 孙枝蔚 《清明日阎再彭携歌童泛舟城北》诗之二:“众情悦妖妍,同志贵真率。” 郭沫若 《诗的宣言》:“你看,我是这样的真率,我是一点也没有什么修饰。”  ——《漢語大詞典》
具 jù《國語辭典》

具 [ jù ]

  1. 有、备有。如:「具备」、「独具慧眼」。
  2. 准备、设置。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红楼梦·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3. 陈述、报告、列举。如:「知名不具」。《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传》:「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
  1. 器物、用器。如:「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2. 量词。计算器物、尸体等的单位。如:「两具尸体」、「棺材一具」、「三具电话」。
  3. 才能、才干。《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4. 酒食、菜肴。《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具丙。
  1. 皆、都、全。《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山林 shān lín
(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赵树理 《三里湾·国庆前夕》:“咱们社里还有副业、有水利、有山林、有菜园、有牲口……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
(2).借指隐居。 南朝 梁 沈约 《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 苏轼 《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 种放 , 河南 洛阳 人也……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3).指隐居之地。 明 都穆 《谭纂》卷上:“ 洪熙 初年, 仁庙 尝幸 文渊阁 ,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4).园林。《汉书·东方朔传》:“ 竇太主 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四:“词赋工无益,山林跡未赊。”
(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明 代与“台阁体”相对。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