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满目(滿目)mǎn mù
充满视野。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 宋 秦观 《如梦令》词之五:“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而年逼耳顺,体素羸弱,以为弟姪已满目,可以无歉矣,遂自安慰焉。”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满目雪色长林,欣欣然迎我这万里羁客。” ——《漢語大詞典》
黄花 huáng huā
亦作“黄华”。
(1).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 峚山 ,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
(2).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 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閒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指菜花。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唐 司空图 《独望》诗:“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翰 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 宋真宗 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
(4).指金针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又关了城?我还忘了买黄花和木耳,非买去不可呢。”
(5).指未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太平天囯歌谣·龟头淮军不是人》:“门口姐妹亲不认,硬逮黄花犯奸淫。”
(6).古俗曲名。即《皇华》。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
(7). 太行山 峰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 ﹞北略 中山 之地,至於 房子 ,遂之 代 ,北至 无穷 ,西至 河 ,登 黄华 之上。” 张守节 正义:“ 黄华 盖 西河 侧之山名也。”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 黄华 水帘天下絶,我初闻之 雪溪翁 。” 施国祁 诗题笺注引 刘祁 《游林虑西山记》:“吾闻 太行 之秀,曰 黄华 、曰 谼谷 ,尔其从我一游乎?” 清 侯方域 《郭老仆墓志铭》:“ 司徒公 仕,而西抵 秦凉 之塞,南按 黔 方,北尽 黄花 、 居庸 边镇上。” ——《漢語大詞典》
(1).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 峚山 ,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
(2).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 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閒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指菜花。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唐 司空图 《独望》诗:“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翰 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 宋真宗 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
(4).指金针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又关了城?我还忘了买黄花和木耳,非买去不可呢。”
(5).指未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太平天囯歌谣·龟头淮军不是人》:“门口姐妹亲不认,硬逮黄花犯奸淫。”
(6).古俗曲名。即《皇华》。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
(7). 太行山 峰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 ﹞北略 中山 之地,至於 房子 ,遂之 代 ,北至 无穷 ,西至 河 ,登 黄华 之上。” 张守节 正义:“ 黄华 盖 西河 侧之山名也。”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 黄华 水帘天下絶,我初闻之 雪溪翁 。” 施国祁 诗题笺注引 刘祁 《游林虑西山记》:“吾闻 太行 之秀,曰 黄华 、曰 谼谷 ,尔其从我一游乎?” 清 侯方域 《郭老仆墓志铭》:“ 司徒公 仕,而西抵 秦凉 之塞,南按 黔 方,北尽 黄花 、 居庸 边镇上。” ——《漢語大詞典》
衰草 shuāi cǎo
枯草。 南朝 梁 沈约 《岁暮愍衰草》诗:“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逕中,寒荄不可识。” 宋 陆游 《秋晚思梁益旧游》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该处一片荒郊,半为墟墓,断碑零落,衰草萧条。”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向 托氏 邸宅行来,小桥转侧,树影俯窥溪流,水云映漾,轻步衰草上,如天然的氍毹,心神散畅。” ——《漢語大詞典》
一川 yī chuān
(1).一条河流。《汉书·沟洫志》:“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豫章水 出 赣县 西南而北入 江 ,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宋 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元 赵显宏 《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漢語大詞典》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宋 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元 赵显宏 《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漢語大詞典》
红叶(紅葉)hóng yè
(1).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唐 杜牧 《朱坡》诗:“倚川红叶岭,连寺緑杨堤。” 元 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套曲:“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陈毅 《题西山红叶》诗:“ 西山 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2). 唐 代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后因以“红叶”为传情的媒介。 宋 晏几道 《虞美人》词:“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明 沈受先 《三元记·庆缘》:“一段姻缘天上来,何须红叶良媒。” 清 龚自珍 《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产 丽华 。误随红叶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沈从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参见“ 红叶题诗 ”。 ——《漢語大詞典》
(2). 唐 代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后因以“红叶”为传情的媒介。 宋 晏几道 《虞美人》词:“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明 沈受先 《三元记·庆缘》:“一段姻缘天上来,何须红叶良媒。” 清 龚自珍 《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产 丽华 。误随红叶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沈从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参见“ 红叶题诗 ”。 ——《漢語大詞典》
飘飘(飄飄)piāo piāo
(1).风吹貌。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飞扬貌。 汉 张衡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南唐 冯延巳 《春光好》词:“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 元 张野 《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
(3).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李善 注:“飘飘,飞貌。” 唐 李咸用 《投所知》诗:“谁能借与摶扶势,万里飘飘试一飞。” 宋 王安石 《春从沙碛底》诗:“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 刘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辉,飘飘乎云霞之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韩老六 ﹞把 杨老疙疸 灌得手脚飘飘,不知铁锹有几个齿了。”
(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飘如木偶,弃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貌癯心苦气飘飘,长饿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唐 刘长卿 《睢阳赠李司仓》诗:“飘飘 洛阳 客,惆悵 梁园 秋。” 明 王云凤 《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训》:“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飘飘四季过,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陆彦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飘飘新句总堪传。”
(9).形容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徐干 《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漢語大詞典》
(2).飞扬貌。 汉 张衡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南唐 冯延巳 《春光好》词:“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 元 张野 《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
(3).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李善 注:“飘飘,飞貌。” 唐 李咸用 《投所知》诗:“谁能借与摶扶势,万里飘飘试一飞。” 宋 王安石 《春从沙碛底》诗:“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 刘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辉,飘飘乎云霞之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韩老六 ﹞把 杨老疙疸 灌得手脚飘飘,不知铁锹有几个齿了。”
(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飘如木偶,弃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貌癯心苦气飘飘,长饿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唐 刘长卿 《睢阳赠李司仓》诗:“飘飘 洛阳 客,惆悵 梁园 秋。” 明 王云凤 《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训》:“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飘飘四季过,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陆彦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飘飘新句总堪传。”
(9).形容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徐干 《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